前段日子看了兩集金星的一個節目,叫《中國式相親》。內容就是父母和孩子一起來找女婿找老婆。
節目一開始,家長和孩子紛紛亮相并且各自表明了自己找女婿找老婆的標準。
來自不同地方的家長們大部分的找老婆標準都像在找保姆。要會洗衣做飯會做家務,會伺候丈夫和公婆,溫柔聽話,賢淑乖巧。但是情況往往是孩子并不介意這些,但是父母卻是非常地有意見。
圍繞今天這個材料我不想說老一輩父母眼中的男尊女卑,我想聊聊中國的父母們。
古語有之。
《國語·楚語上》:“勤勉以勸之,孝順以納之,忠信以發之,德音以揚之。”
《后漢紀·安帝紀上》:“觀人之道,幼則觀其孝順而好學,長則觀其慈愛而能教。”
孝順一詞,原指愛敬天下之人,順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后多指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
我常常覺得,順從父母的意志,聽從父母的安排不能算屬于孝順范圍。
就像現在很多大齡青年男女面對結婚生子這個社會性話題,常常被父母以及七大姑八大姨說的最多的理由就是: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這在農村地區更為常見,很多的男孩女孩一生的轉折點就取決在是否娶得好嫁得好這件事上。娶得嫁得好最后還要能生得好,生得好還要能伺候得好。
于是在孝順的美好傳統道德的壓力之下,他們早早結婚生子,過上柴米油鹽平淡無味的日子。
父母們年紀也大了,希望有人在自己身邊伺候自己,照顧自己的衣食住行,生生的把孩子套在自己的世界里。一大家子圍著老人們轉,有事沒事多多來轉轉。
我大學舍友的表姐,在老家早早出來,獨立工作了幾年。今年剛剛滿24歲的時候,正是花樣年華正當季,就被她的父母早早逼婚,她哭著求著說不要。父母就要跟她斷絕親子關系,還讓她對著鏡子看看自己長什么樣。她表姐最后苦于反抗無力,就匆匆的結婚了。
婚后生活一直是吵吵鬧鬧中渡過的。她父母倒也開心,因為抱上了自己盼求已久的孫子,老來的生活每天有孫子的陪伴,陪著孫子一起玩耍,不亦樂乎。
只是苦了舍友的表姐,今后的生活不知要在多少以淚洗面的日子中渡過了。
今天我們再來講孝順一詞,它決不是對父母的言聽計從,絕對服從。而是在尊重和敬愛自己父母的基礎上,能理性的看待自己和家庭的關系,最后對自己的人生做出理性的選擇和決定。
而那些想用孩子的婚姻為謀求一絲安心,或者是謀求一時幸福的父母們,也該是學會放手的時候了。
不妨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為什么生孩子?
傳宗接代?養兒防老?No!
為了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不用替我爭門面,不用為我傳宗接代,更不用幫我養老。我只要這個生命存在,在這個美麗的世界走一遭,能讓我有機會與他(她)同行一段。
每個孩子本就不屬于父母,他們是借用父母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他們的身體和靈魂屬于明天,屬于未來,屬于父母們永遠到達不了的遙遠的以后。
所以,親愛的父母們,放開手,讓他們繼續前行吧。不要讓老來的幸福,建立在孩子們的痛苦之上。
電影《魔法保姆麥克菲》結尾處有一句臺詞,我至今記憶深刻:
When you need me but do not want me, I will stay;
When you want me but no longer need me, then ?I have to go.
當你需要我卻不希望我在,我會留下;
當你希望我在卻不需要我,我會離開。
中國傳統道德觀念中最應該獨立的,其實是父母。
我生子未生,子生我已老。世間終有遣散的宴席。所以送子千里,終有一別。該是放手時候就要放手,不用覺得不舍或者遺憾。
所以,當我老了的時候,我希望孩子們能做自己的決定,但我不希望聽見他們說我什么都聽你的。
我希望孩子們有空就來看看我,但我不希望他們經常來打擾我。
我希望孩子們能去更遠的地方,看更大的世界,但我不希望他們一直說要留在我身旁。
我希望,老了的時候,尋一處院子,覓一處芬芳。閑坐在門前,看日升日落,賞春花秋月,品夕陽流水,細細感受生命的變幻,感悟大自然的無常。
眾樂樂不如獨樂樂。一人自樂,我也快活似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