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千辛萬苦爬到山頂時,佛學大師已經在此等候多時了。
小編對科學與玄學之間的關系話題較感興趣,因而瀏覽相關網頁時,多次看到這句話,這引起起我的注意。經搜索得知,它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教授,在其2009年的一篇報告《物理學步入禪境:緣起性空》序言中講的一句話。當時,朱清時作為知名科學家,以其公開身份及行為推崇佛學思想,引起社會觀注。而這句話是代表朱清時立場的標志性語言。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八年之久,但是網上圍繞這句話,進行評述、引用和論辯的文字及網頁,仍然大量存在。
圍繞朱清時這句話,進行言說的,大致有三種人:一是學院反對派,他們認為朱清時的行為,是對科學事業的背叛,是在給科學界抹黑,并且其言行會誤導公眾相信迷信,因而對朱清時的言行應予與抵制與批判。二是寺院力挺派,他們認為科學家推崇佛學,正好驗證了佛學的正確性,應予支持與宣揚。三是附庸風雅派,他們是把朱清時的這句話,當作為表明自己高深、智慧、空靈等時尚品性的高端話語,來進行言說和宣揚。
這里,小編對以上三種人評析如下:
一是關于學院反對派。雖然其看問題較為深刻,但是其態度卻不妥。因為科學家也是人,科學家也有信仰,其具有表達信仰、宣揚信仰的自由與權利。因而,對朱清時的言行,應當遵循伏爾泰的原則:我堅決反對你的觀點,但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二是關于寺院力挺派。由于人性都一樣,因而每個人都希望他人能認同與接受自己的觀念,而宗教在這一點上更為突出。故此只要能說服他人,凡是能用得上的方法都得用上。有著名科學家加盟助陣佛學,為佛學增加力量、增加說服力,佛界當然十分歡迎。
三是關于附庸風雅派。凡是高雅與好玩的東西,都可用來享用,這也是人性。在引述朱清時這句話的人群中,附雅派是最龐大的群體。其實,小編也屬于這個群體,總覺得這句話高端、大氣、上檔次、有嚼頭,于是也要附庸風雅,因而就有了這篇評析此話的短文。
那么,對朱清時這句話,到底該怎么看?
第一,這句話的內容是否真實?一是從情感表達上講,這句話是真實的。朱清時是科學家,他有這樣的感受,并將其表達出來,肯定是真實的。二是從邏輯判斷上講,這句話不一定正確。雖然對他而言是正確的,但對其他人來說,則不一定正確,因為其他人不一定就有如此感受。
第二,他講述這句話是否妥當?雖然,這句話對他個人而言可能是真實的,但是對其他人來講就不一定正確。因而,他只能針對自己講這句話,不能代表他人講這句話。然而,他在那篇報告中講出該語時,并未注明是講自己還是講科學家群體,有強行代他人發聲之嫌。他這種講法,對那些并無此種感受的人來說,則有被無端冤枉的感覺。這也是學院派反對他的原因之一。
第三,他如此陳述反映了什么?首先,雖然講出此話的,是朱清時個人,但是有類似感受的科學家一定不是個別。只不過其他人并未出來發出聲音而已。同時,朱清時在其人生的這一階段發出該話語聲音,符合人從本我到自我,再到利我,最后到超我的發展規律。也許一個人他自以認為是變通透了,但別人則可能會認為他是老糊涂了。最后,朱清時作為一名科學家有這種感受,真實地反映了中國混搭文明形成的客觀現實。
所謂混搭文明,是小編杜撰的概念,其有兩個顯著特征:一是人們能充分享受科學文明的成果,但世界觀及方法論仍然停留在玄學巫術階段;二是人們在其職業范圍內的世界觀及方法論可能是科學技術思維,而在其他領域世界觀及方法論仍然是玄學巫術思維。
可見,朱清時講的這句話,以及朱凊時信佛事件,均是混搭文明生活場景的典型事例。朱清時作為科學家,喜歡講佛學。表面上看,他是在用科學講佛學。其實,他是企圖用自己的身份證明佛學。因而,他不是在講科學,而是在講佛學。這樣看問題,就不會再去苛責于他的科學家身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