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人從小身邊親人的情感豐富、言語刺激豐富,其個人的言語也會得到良好的發展,在表達自己的同時也會觀察別人的反應。所以愛說話的孩子更傾向于別人對他的注意,他會接別人的話茬,以求引起別人的關注和贊賞。由于這類心理取向會導致他的注意力傾向于外,傾向于他人的反應,他在尋找并觀察他人的反應時,注意力也變得異常活躍。相反,在寂寞中長大的孩子,因為聽到的家人和外人的話語少,所以他們說話的機會也少。不愛說話的孩子,會用更多的時間來做自己的事情,而事物的刺激明顯比人的刺激更穩定、安靜。所以他們的注意力會長時間的放在物品上,更容易專注。這就導致一種現象:有的孩子非常活潑伶俐,看上去非常聰明,但學習成績一般;而有的孩子極少說話,卻注意力穩定,學習出色。前者容易成為領袖式的人才,后者則容易成為研究型人才,他們之間的差別不是智力問題,而是因撫養方式不同,由語言、社會性發展不同所決定的,進而影響他們的社會角色。
反觀我自己,爸爸很安靜、權威,媽媽也不怎么太說話,所以我性格安靜。即使是現在,我也很少和爸媽溝通,最近因為身體特殊情況,我媽隔一兩個星期會跟我一次視頻,我自己是很少主動聯系他們。
在婆婆家也是沒什么話說,安靜地搞自己的事。所以我的性格教出來的小孩應該也會是安靜型的吧,到時就看爸爸怎么教了,突然有點期待,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