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警方通報稱:錢寶網實際控制人張小雷因涉嫌違法犯罪,于2017年12月26日,向南京市公安機關投案自首,目前南京市公安機關正在開展調查。
之前鬧得沸沸揚揚的e租寶事件還未徹底降溫,此次錢寶網事件無疑會產生更大影響。相似的是兩次事件都波及到了很多“勤儉一生供養騙子”的人,而不像其他金融風險事件,波及到的是中高凈值投資者。如果不是近兩年P2P,網貸平臺的大熱,這些人到現在也都是銀行存個定期,買買理財產品,賺個4%-5%的年化收益,安穩度日。
錢寶網與e租寶最大的區別在于:
- 波及人群年輕化程度高,85后和90后占很大比例。
- 很多人實際上知道平臺不靠譜,從“羊毛黨”變為了“接盤俠”。
可以肯定的是這背后暴露出了人性的貪婪,以及多方博弈的殘酷。
物欲高漲:這是個什么都求快的年代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速以迅猛之勢持續震驚著世界。尤其是近年來,所謂的“中國速度”、“中國制造”、“大國崛起”等標簽不斷被貼在我們身上,這是值得驕傲的。但同樣值得深思的是,高速發展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存在的適配性問題。
隨著互聯網的指數級發展,“一夜暴富”、“造富神話”等詞語不斷沖擊我們的心靈,尤其是年輕一代,凡事求快無疑成為了最高的信念。說到這,我不禁想到了“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這些煽動性極強的語句,恍惚中好似歷史的重演,我們不再去思考人生價值如何實現?更多的是在想怎么盡快實現財富自由?
“二八法則”告訴我們:社會上80%的財富集中在20%的人手中。是不是很不公平,憤怒如你我怎么允許這種現象的持續存在,所以我們也要躋身那20%之中。
快與慢:接收并不等于認知
正如之前提到的這次事件涉及的當事人廣泛集中于85后和90后。不比老一輩,年青一代成長于新時代,大多接受過高等教育,照理說對世界的認知應該不是短板,那為什么又會屢次出現于各類騙局中呢?
還記得這么一句話:年輕就是好,什么都學得快。對新鮮事物接受快,本應該是值得稱贊的優勢,但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導致的結果只會是:知道的越多,越容易踩坑。這些年哪個年輕一代不知道幾個“英文+數字”的概念,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年輕過,“O2O”、“B2C”見人就說個沒完,但真正細究其基本原理的又有幾個呢?
一些會講故事的“商人”也正好切中這個點,總能批量提出這些令人目不暇接的新興概念,看上去無比高大上。就拿一度受人詬病的P2P來說,其概念被提出來還沒來得及科普,就在大眾口口相傳之下變得“大熱、大火”,因此一些做的似是而非的項目也就很輕松引起了大眾的追捧。說實話,有時候甚者懷疑,有些被騙的人到最后都沒弄明白為什么騙了?
投機:不是太蠢就是太聰明
錢寶網符合龐氏騙局的要素,無實際業務,就靠新投資者的錢償還老投資者的利息,為了吸引新投資者,往往許諾極高的利息。也就是說很多人都清楚地知道這是個騙局,最起碼也知道風險極高,但就是按捺不住那顆“薅羊毛”的心,人性的貪婪在這一刻表現的淋漓盡致。
對于“羊毛黨”來說沒有不能“薅”的羊毛,他們或有敏感的嗅覺,或有孤注一擲的勇氣,或是不需要思考的跟風,終歸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令人心動的高額回報總是可以擊垮最后的理智,殊不知你看中的是利息,別人看重的是你的本金。
龐氏騙局有兩個特點,一是極蠢,蠢到有常識的人絕不會去碰;二是永遠存在,因為騙子永遠存在。照我來說,被龐氏騙局蒙騙的人要不是真的蠢,要不是就是聰明過了頭,總以為自己能準確預估市場的走向,政策的變動,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最高的收益。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呢。更何況這條路兇險程度如此之高。
迷霧:看不懂的別亂玩
金融人總是信奉這么一句話“投資是反人性的”,作為專業的投資人,除了必備的金融理財技能,他們終其一生都在與人性對抗,在理性與非理性對的狀態下博弈。
而廣大小散投資者卻在收益的多少上糾結,對于底層邏輯以及投資的本質思考甚少。在你不擅長的領域與比你專業的人裝X,結果可想而知。
正如近些年大熱的“比特幣”,短短的時間之內價格翻升了數十倍,如果從一開始就入手,到現在實現實現的收益何止1000%,這是巴菲特一生都未能達到的巔峰。
于此,專業的金融人士至今都未看好比特幣的前景,究其原因就是看不懂,想不通它的價值何在?不明白它的投資邏輯到底是怎樣?相反的是比特幣在毫無基礎的民眾中有很好的基礎,各種聳人聽聞的不絕于耳,就差征服全宇宙了。一些連銀行存款都沒完全搞明白的都能大談比特幣的未來,當你問到“區塊鏈”的時候,反而是一臉懵逼。
當你在迷霧中前行,還號稱要不走彎路,這不是天方夜譚嗎?
啟示錄
- 天上不會掉餡餅,哪怕掉了也很有可能是鐵疙瘩餡的,小心被砸暈。
- 不要過高的估計自己的智商,或許你只是站在一群矮子之中。
- 看不懂的不要亂玩,玩不好是必然,玩好了才叫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