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跑步機上多跑了十分鐘,你感到自己仿佛變得更加苗條了一點,所以早晨喝咖啡時就心安理得的吃一個香噴噴的蛋糕。午餐時選的健康沙拉,你或許就會理直氣壯的要個甜點,最起碼,吃完飯回辦公室時你就會坐電梯上樓,而不是爬樓梯了。
這個“心安理得效應”行為說明,在采取了一個積極行為之后,人就會心安理得地松懈下來,不再去做另一個自己行為。
比如,公司實行環保政策,倡導員工們少用紙張并盡可能地回收利用。放置回收設施后,導致紙張的使用量反而增加了。
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內疚心理,也就是說,如果人們在使用和丟棄產品時產生了內疚心理,那么通過回收利用的行為,他們就可以減輕這種因過度消費而產生的負面情緒。當然,負面情緒的減輕使得他們心安理得的用掉更多紙張,因為過度的消費可以被回收彌補。
或許,回收設施的出現成了一個簡單的辯護理由,或許人們心想:“如果這紙能回收利用,那我多用一點也沒關系嘛。”
再加上一個提醒,雖然回收利用對環保有好處,但少消耗資源的好處更多。因為人們往往都很清楚回收利用的好處,但對回收的成本就沒那么了解了。
另一步就是運用承諾和一致原理,把大家先前所做的環保承諾亮出來。更好的做法是,在實施這個環保行動之前,就可以請大家做出一些小承諾。
行為改變的第一要義是“創造條件讓改變做起來容易一點兒”。
無論我們正在做一些什么樣的改變,把潛在的“心安理得效應”考慮進去,并采用一些簡單的小步驟來抵消它們的作用。
內容來源:《細節:如何輕松影響他人》之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