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第一定律:無論何時何地,價格提高,商品的需求就減少,價格降到一定的程度,需求量就會增加。
知識點1:當價格上升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橫坐標需求量就減少;當價格下降,橫坐標需求量就增加。
注:縱坐標是價格,是自變量;橫坐標是需求,是因變量。
知識點2:需求與需求量存在重要區(qū)別
需求:上圖中的整條曲線對應的是一種需求,是一組關于價格和需求量之間的關系。
需求量:需求曲線上的一個點,所對應的橫坐標叫做需求量。
注:一條需求曲線或者一個需求,它刻畫的是:當所有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價格和需求量之間的對應關系。
除價格和需求以外的任何其他條件發(fā)生變化時,需求會發(fā)生變動。
注解1:當只有價格發(fā)生變化時,需求量沿同一條需求曲線滑動;
注解2:當價格以外的任何因素發(fā)生變化時,整條需求曲線發(fā)生變動和轉動,但依然保持傾斜向下。
知識點3:需求曲線永遠向下傾斜
例1:玻璃所代表的是一條傾斜向下的需求曲線;鉆石代表的是另外一條謂之更高,但讓然是傾斜向下的需求曲線。
例2:股票上升,人們愿意多買一只股票時,這并不是一條傾斜向上的需求曲線,而是一條位置更高,但仍然是傾斜向下的需求曲線。
知識點4:供應曲線
當價格很低時,需求量橫坐標很高;價格逐漸上升,需求量逐漸減少;當價格上升到一定程度,需求量為零。
價格再繼續(xù)不上升,需求量為負;負的需求量,意味著需求變成了供給。
價格上升,需求者可變成供給者
知識點5:“消費者剩余”最好叫“交易者剩余”
需求曲線上的點,代表一個人對商品在這個單位上面的個人估值,即他愿意為了獲得這個單位的服務所愿意付出的最大的代價,最多的其他商品。
但一個人對一件商品的個人估值,和他為了得到這件商品所付出的代價之間有很大的差距。這個差距稱為“剩余”。
例:冰箱有價值300元食物,停電后食物會變壞,冰箱主人會愿意花不超過300元錢購買電力,維持食物新鮮。但現(xiàn)實中,電費僅有一兩元錢。這之間的差距就叫“剩余”。
注:生產者和商品的供應者,也享受很大的剩余。
剩余是消費者的個人估值,和他們實際上付出的價格之間的差距,是消費者和生產者共同產生的,因此應叫做“交易剩余”,只要有交易,買賣雙方就都能夠享受到無中生有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