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黃洛渭三條河流交匯的地方叫三河口,那個地方因三河同洲曰同洲。在建國之初由于這一帶處于即將建成的三門峽水庫淹沒區,從此我那大字不識幾個的爹媽公婆遠離故土,帶著爺奶哥姐們搭火車、坐馬車, 翻越千山萬水來回遷徙,遷安區要么風沙漫漫、要么塬高干旱、缺吃少穿,也許是這個緣故,父輩們對于那水草豐美天下糧倉的故鄉充滿眷戀,無論遷居多少地方,那一馬平川依山傍水的故土早已融入他們的靈魂深處,這里是父輩的家園。
? ? ? ? 如今,夫君和我因為考上大學都離開了遷安地,一個來自黃河塬畔,一個來自鹵泊灘,就因為都是移民的緣故,我們走到了一起,在一個小城市充實而愉快的生活,因為與父輩家園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們幾乎每年都要回去走親訪友,對于家園的認識也一步步深入。
? ? ?
? ? ? ? 鮮花爛漫時節,我與夫君相約,踏上追尋夢中家園之旅。自連霍高速羅敷出口下,一路向北,奇峰聳云的華山漸行漸遠,而一幅幅田園景象輪翻映入眼簾,遠山近水,樹木成蔭,處處是農人勞作的身影。夫君坐在副駕上一邊欣賞美景,一邊誦讀起《漢樂府詩》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喜蠶桑,采桑城南隅。。。。。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 打住打住,這位貌美品端、機智活潑、親切可愛的羅敷姑娘竟與父輩的家園一河之隔,羅敷這一地名保留至今,足以見證這里人們對于羅敷姑娘的熱愛和認同。
? ? ? ? 跨過渭河大橋,我們沿新修的渭河大堤東行,大約20分鐘,就到了夫家大妹的家。大妹妹家所在的村子叫蒼溪村,村口有一宣傳牌:奚若故里美麗蒼溪。近代著名學者張奚若是這村人,和大妹家是同族,好自豪啊!
? ? ? ? 晚我們在大妹家小住一晚,自然是家長里短,很是拉了好一陣子家常。第二天一早,我們便在妹夫大哥的陪伴下,參觀了村里自籌資金建立的張奚若紀念館,紀念館僅占村委會一間房子,約有20多平方,布置的相對簡陋了些,據了解是村里一位村民自籌資金收集資料建立的,這個著實不易。紀念館里的陳列雖然簡陋,但基本介紹清楚了張奚若的生平事跡:張奚若(1889年~1973年),字熙若,自號耘,陜西大荔縣朝邑鎮南蒼溪人人,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社會活動家、政治學家。一生剛正不阿,仗義執言:曾當著蔣介石的面發言批判國民黨的腐敗和獨裁,言辭激烈。當討論新中國國名時,他提出了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國名的建議被一致采納。1957年在全黨范圍的整風運動中,用“好大喜功、急功近利、鄙視既往、迷信將來”十六字對黨和政府提出批評。好一個“棱角先生”。
? ? ? ? 之后,我們沿渭河堤繼續一路向東,車行其中猶如幻境:蜿蜒東去渭河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兩岸現在雖無桑樹沒了貌美品端、機智活潑、親切可愛的羅敷,但若隱若現的村舍,遠處清晰可見的華山,紅紅的桃花、金燦燦的油菜花、綠油油的麥苗、雪白的梨花,還有成排成排吐出新葉的楊樹林、柳樹林縱橫交織,似一張大彩毯裝穩穩的鋪在家園的大地上。當然,桃紅柳綠之間辛勤勞作的姑娘、小伙子遍地,他們可顧不上欣賞美景,專心的舞弄著眼前的莊稼,臉上的笑意明顯憧憬著生活的美好,他們不是現代的羅敷嗎?
? ? ? ?
? ? ? 不一會,我們來到一個叫做“軍渡”的地方:這是一個有駐軍看守管理的渡口,應該沿用了好多年了,過了軍渡,就到了渭河南岸。我查看了百度地圖,這個渡口過去叫西寨渡口,聽爹爹說,渭河北岸的人經常通過這個渡口到南岸華陰賣菜換回需要的生活用品,或者到華陰趕廟會,在過去這里一定是個非常熱鬧的地方。在這個渡口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在一個酷熱夏天的傍晚,一個小伙子在華陰廟會上賣完菜準備返回北岸,走到西寨渡口,河水剛剛暴漲擺渡停擺無法過河,正在苦惱間,船老大熱情相幫,讓年輕人在他的船舍留宿一晚,應該是一夜暢談讓這位船老大相中了這個年輕人,這個年輕人就成了船老大的女婿,河南的安家村和河北的柳園村因這個渡口而聯姻。嘿嘿,弱弱的告訴你,這個年輕人是老媽的外爺。
? ? ? ?
? ? ? ? 沿渭河南岸大堤繼續東行,大約十分鐘就到了三河口,在這里,洛河首先匯入渭河,渭河東流出華陰到潼關匯入黃河,身處這里我被深深震撼:被匯入的河流如嬌羞的乖乖少女悄然投入母親的懷抱,亦如遠游的嬌子抖落滿身灰塵忘掉一切煩惱坦然與母親團聚,而匯入的河流呢,以母親博大的胸懷,張開長長的雙臂將兒女緊緊擁抱,從不嫌棄兒女的瘦弱或者狂躁。人們贊美河流,稱河流是母親河,大概是贊嘆河流這種包容接納勇敢無畏奔騰不止的精神吧!
? ? ?
? ? ? ? 渭河盡頭是黃河,跨過黃河是山西,隔河遠眺家園,一定別一一番風味,于是我們來到永濟古城,永濟古城因蒲津關而興,殘存的城門城墻可見當時的興盛和恢宏規模。蒲津關是明朝以前黃河上通往陜西的重要關口,在歷史上具有重要的通商、軍事和文化交流作用,到明末清初因黃河改道東遷蒲津渡逐漸荒廢。東岸的黃河大鐵牛經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挖掘重建天日供后人研究觀覽,西岸用以固定渡船的鐵牛不知還藏于何方,而西岸固定渡船的鐵牛處叫大慶關,哪里是父輩的家園,由此而西,不難想象在當時父輩的家園是何等繁榮興盛。
? ? ? ?
? ? ? 在蒲津關渡口旁有一座名樓叫鸛雀樓,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五言絕句你一定耳熟能詳: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原來唐代大詩人王之渙在一天傍晚登上鸛雀樓,向西南眺望,看到的山是華山,看到的是我們家園的景象,黃河西岸朝邑的長春曉日、華岳來云、洛岸桃花、沙樹濃蔭、鐮山疊嶂、渭川煙雨、紫陽夜月、雙泉碧流、金龍高塔等一定讓他向往。
? ? ?
? ? ? 父輩的家園因水而興,每每提起家鄉總是贊不絕口。同樣因為興修水利工程而使家園一度荒蕪。后來終于得以允許父輩們帶著遷安區長大的后輩從四面八方重回家園,開始了重建家園新里程。如今,這里天藍水清景美人富裕,兩道大壩不僅鎖住了肆虐的洪水,還是人們休閑觀光健身的好去處,如果你是“驢友”,就來這里,一定會讓你流戀忘返。
? ? ? ? 現在常說,山水田林湖草是生命共同體,而人作為自然界的最重要的一分子,要愛護自然、尊重自然并且合理開發利用自然,把自己融入這一生命共同體中,才會將家園建設得更美麗,美麗的家園也因為父輩們的勤勞、善良和智慧而變得更為生動形象,以至于成為后輩們的精神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