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渴望擁有更多,或者是渴望快速的擁有更多,卻又被各種掣肘的時候,于是患得患失,不知道應該走哪條路去完成,擔心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擔心投入后會不會沒有結果。
看見過身邊好多朋友,尤其是剛出社會的朋友,頻繁的換著工作。
如若就是享受于這樣不同的環境與行業,喜歡體驗不同人群的生活方式,便也無可厚非。
但很多人每一次甩出辭職信前,體會到的都是沉重與對未來的迷茫。
看著別人朋友圈春風得意馬蹄疾,暗自幻想著,自己什么時候也能脫離格子間,擁有藍天白云的生活。
幻想過后,總是更讓人迷茫和恐慌,“我這輩子會不會就這樣了?”
我想這個階段我們都有經歷過,我們都曾那么迫切地想要改變并不如意的現狀,卻因現實的艱難,不確定,而深陷恐懼迷茫中無法自拔。
所以,我們痛苦、迷茫、不安。
為了讓自己不那么痛苦,我們將問題歸結到了外在:
“他做的好,那是他有聰明,有天賦,我就不行”
“公司要求太高,我能力不足”
“這不是我熟悉的事物,變數太大,我怕自己跟不上”
.......
實際上,這是本能的自我防御機制,在這防御的背后,除了有一個不敢面對的不完整的自己,還有一顆恨不得一步登天的心。
其實將自己拔出這個負面的旋渦很簡單:
就是將自己喜歡的、擅長的、能做的、不能做的通通羅列出來,重新排列組合。
找到一個可以實行的方向,然后為此投入時間,投入精力。
當然,你可能會說:“方向其實也有,但自己沒有能力去實現。”
能力是與行動掛鉤的,我很喜歡武志紅的解釋:“能力來自與你與相關事物建立了深度關系.........,建立深度關系的關鍵是投入,經由時間與精力的累計,你與著事物的關系日漸深厚,你逐漸掌握了它,與它相遇,而能力,是你的存在與它的存在相遇的副產品。”
總結下,就是四個字“熟能生巧”,找到你感興趣的事情,就去做,只要愿意沉下心投入,也一定可以磨練出相應的能力。
也有人會說,我還沒有想清楚,這件自己有興趣的事能不能做,萬一投入了時間,投入了精力,卻走錯了怎么辦?失敗了怎么辦?我不想再走彎路了。
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我們難以預料結果,所以旅途中會充滿不安與困惑。
柏拉圖摘麥穗的故事,都有聽過吧?
“柏拉圖問老師蘇格拉底什么是愛情,蘇格拉底就叫他先到麥田里,摘一棵全麥田里最大最金黃的的麥穗。期間只能摘一次,只能向前走,不能回頭。柏拉圖結果一顆也沒摘到。因為他總是期待前面還有更好的;走到前面時,又發覺錯過了最好的。”
蘇格拉底解釋:“這就是愛情。”
這個故事不僅僅適用于愛情,也適用于人生前行中各種的不確定性。我們都想選到眾多選擇中,未來的結果最好的那一個,但是沒有人能預見的到。
可能你花了很多時間,做了很多準備,也錯過了很多時機,但也一直為目標努力著;
也可能你沒有太多準備,頻繁的換方向,跌跌撞撞中摸索著,體驗著,也前進著。
你能評價說哪條是直路,哪條是彎路嗎?
直路或許能提前到達目的地,但是接下來的路,就能保證不再遇到波折嗎?
所謂“彎路”當中多走的那些,真的就是多余的嗎?
所以,原本就沒有什么直路,彎路,都是人生經歷當中的某些片段而已。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接納當下的生活,去做,去沉淀就好了,這樣,你就有可能有更多意外的收獲。
或許最后的結果,不一定完全符合最開始預設的那個場景,但人生一定就會越走越清晰,越走越開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