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 年,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的誕生讓一批現場配樂的樂師們失了業,卻在同時創造了另一個偉大的職業——電影配樂人。那一年的伯納德·赫曼 16 歲,剛剛進入紐約德威特克林頓高中開始接受專業音樂教育,尚不知道 14 年后的自己對電影會有著怎樣的影響力。赫曼出生于紐約中產家庭,從小在父親的鼓勵下學習小提琴,之后在紐約大學學習作曲和指揮,每一步都走得中規中矩。
畢業后的赫曼,進入 CBS 廣播電臺,從事指揮工作。如果生活就這么過下去,他應該會成為一個成功的指揮家。可人生妙在巧合,你認識的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你命運的轉折點,對于赫曼來說,這個人是奧遜·威爾斯。威爾斯在 1940 年籌備自己的第一部電影時需要一個配樂人,他想到了在 CBS 的合作伙伴赫曼,并且破格給了他 12 周的創作時間,這部影片便是電影史上的經典——《公民凱恩》。
愛電影如你,應該知道奧遜·威爾斯只是一個開始,真正與赫曼的名字緊緊綁在一起的,是那個古靈精怪的胖老頭——希區柯克。希區柯克之于懸疑電影,大概相當于柯南·道爾或阿加莎·克里斯蒂之于偵探小說吧。人們常說音樂是電影的隱藏語言,對懸疑片來說,這個隱藏語言在氛圍和情景的推進中不可或缺,甚至比對白更重要。如果你是希區柯克的粉絲,你很難不喜歡赫曼。不論是《驚魂記》中尖叫般的小提琴聲、《迷魂記》中盤旋遞進的琶音,又或是《西北偏北》中亢奮的方丹戈舞曲,皆是赫曼獨到的魅力。
1955 年到 1964 年間,赫曼與希區柯克合作了 7 部影片,幾乎部部經典。赫曼在諸多場合表達過,他在為電影配樂時需要絕對的話語權。換句話說,在配樂這件事上,他是為希區柯克拍板的那個人。“很多導演壓根就不懂音樂,”赫曼說,“如果我不是最終拍板的人,我寧愿不做這件事。假若隨著他們的意思做,(做出來的) 音樂將非常難聽。”希區柯克在與赫曼合作時會邀請他到片場,甚至會根據配樂的長短調整場景的時長。越是天才,越容易固執于自己的直覺判斷,這也是希區柯克與赫曼分道揚鑣的原因。兩人在《沖破鐵幕》的合作中發生分歧,自此走上老死不相往來的道路。
男人,尤其是天才男人之間的友誼是很微妙的。自 1966 年的不愉快后,兩人再無合作。不過據赫曼的第三任妻子回憶,70 年左右他和希區柯克短暫得見過一次面,還送了一份最新錄制的作品給他。也有傳聞說希區柯克曾邀請赫曼擔任他的最后一部電影《家庭陰謀》的配樂,但赫曼以檔期繁忙的理由拒絕了。誰也不知道這兩個男人之間發生了什么,十年間是否有一方試圖伸出過橄欖枝。總之,他們沒能成為彼此生命中最后一部電影的合作者。
不過,赫曼最后一部配樂作品之經典,在電影史上絕不遜色于他和希區柯克的合作,它就是馬丁·斯科塞斯導演的《出租車司機》。這部 1976 年上映的影片,在影迷心中留下的印記除了羅伯特·德尼羅的眼部特寫,便是伴隨特寫出現的薩克斯風旋律,憂傷、迷惘、寂寞,完全體現了主角心內的糾結,而整部電影更是以這段主旋律配著開放式的結局收尾,把出租車司機特拉維斯的思考拋給了觀眾。完成《出租車司機》最后一個音符的錄制后,赫曼于當晚在睡眠中逝世,為他傳奇的一生畫上了傳奇的句點。
音樂在電影中的角色很特別,它不能太過搶戲,又不能太沒存在感,就像是紅花旁的綠葉。就像你記得住希區柯克,卻不一定記得住伯納德·赫曼;對《殺死比爾》中的口哨聲印象深刻,卻未必會查是誰作的曲。你若問我什么是好的電影配樂,我的第一答案一定是伯納德·赫曼的作品。從《公民凱恩》到《出租車司機》,他的字典里似乎沒有「敗筆」這個詞。
原文刊于《文藝風象》5 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