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馬兜鈴傷肝”引發了醫學界的廣泛爭論,而這一事件中的“傷肝”更多是針對“含有馬兜鈴酸的藥物容易導致肝癌”這一結論。那么,對于中醫的“傷肝”事件,歷代醫家有何招數?如何使用中藥治療“肝損”呢?
案例:《一得集·卷下醫案·氣郁胸痛治驗二案》清·心禪僧撰
有一40多歲的女性,胸口疼痛伴嘔吐呃逆、咽喉腫痛、帶下渾濁、頭痛不止……如此復雜的癥狀,一定不是簡單的疾病,診脈沉細而澀,脈法說道——下手脈沉。便知是氣——那么這是什么“氣”呢?情懷不暢,郁怒傷肝,木邪犯土,心脾氣結:即因心情抑郁導致肝氣損傷,而肝五行屬木,肝木侵犯脾土,導致脾胃之氣如肝氣一般上逆引發嘔吐、呃逆,而脾主升清,女子月事受脾氣調節,則帶下渾濁。那么咽喉腫痛、頭痛不止又能作何解釋?足厥陰肝脈過陰器,抵小腹,布脅肋,肝脈受邪,經氣不利,則胸脅脹滿,少腹疼痛,疝氣;肝脈上行者循喉嚨,連目系,上出額至巔頂,本經經氣不利則巔頂痛,循行部位之病變在這一病例中得到了極為典型的展示。肝主疏泄,肝氣郁結,郁而化火則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臨癥驗舌法·下卷·方略》言婦女郁怒傷肝,致血妄行,赤白淫閉,沙淋崩濁等癥。(以上各癥,皆肝火下流也)。中醫中的“肝損”更多的是肝氣導致的多臟腑相關復合損害,而把握了肝氣郁結的核心病機,治療方案不難擬定。
法當疏氣平肝。先用歸、芍、香附、橘紅、郁金、蔻仁、柴胡、丹皮、鮮橘葉、佛手花、瓦楞子、牡蠣等。以水先煮生鐵落。然后煎藥服三劑。諸癥俱減八九。后以逍遙散加丹、梔、香附、海螵蛸、牡蠣。服二十余劑而愈。
在上述這一“修復肝氣損傷”的系列中藥處方中,有幾味藥物的使用值得重視。
如其中的佛手花,《藥材資料匯編》:平肝胃氣痛。而清代名醫張乃修善用此藥治療肝氣損傷所致的各類疾病,原因在于此藥“理氣不傷陰”,肝臟體陰而用陽,即以陰血作為肝氣運行之根本。理氣藥物多溫燥,易于傷陰,則相當多理氣藥對于肝氣郁結之病并不適用。《名老中醫王琦經驗集》亦有類似記載:人情志不遂,氣機不暢,抑郁傷肝,以致肝氣郁結。治應疏肝解郁,不宜香燥太過傷氣,而應理氣不傷陰液,重在調理肝氣治痿,可“疏其氣血,令其條達,而至和平”。
類似的,《丁甘仁醫案·卷四·吐血案》記載,郁怒傷肝,肝膽之火內熾,痰濕中阻,胃失和降,懊少寐,胸痹不舒。擬溫膽湯加減。也是“木郁犯土”之道理,《成方便讀》說道:今膽虛則不能遂其生長發陳之令,于是土不能得木而達也。土不達則痰涎易生。痰為百病之母,所虛之處,即受邪之處,故有驚悸之狀。此方純以二陳、竹茹、枳實、生姜和胃豁痰、破氣開郁之品,內中并無溫膽之藥,而以溫膽名方者,亦以膽為甲木,常欲得其春氣溫和之意耳。
中西醫起源于不同的思維體系,用其中一方的認識指責和否認對方,還要考慮到其不同的臨床意義,而非簡單之否定,中醫之肝與西醫之不同,本文可見一斑,而馬兜鈴傷肝之爭論或將繼續,你又站在哪一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