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就離開家到縣里上學,跟父母一起生活的時間很少,平時很少跟父母溝通;其實我很想知道大家怎么跟父母溝通?平時在一起時會談論什么?
剛看到一篇文章《和父母分享人生的成就,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難》讓我感慨很深,文章講述了訪談節目《兒行千里》幾個感人的故事,他們分別是哈佛生物系博士何江,新華社占地記者陳序,和拍攝紀錄片的導演鄭若行。
這個三位年輕人和他們的父母平時分隔千里,也有知識,經驗和觀念的差距,但卻可以看到他們的交流中傳達著父母和孩子真實的交流和互動。
何江是首位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發言的中國學生,這是哈佛給予畢業生的最高榮譽。
他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父親高中沒畢業,母親學歷更低,連小學都沒畢業。
他所成長的地方打牌成風,可是父母不愛隨波逐流,愿意陪伴孩子讀書,他們從陪伴中感覺到快樂,并不是在苦苦煎熬,這種發自內心的陪伴讓何江很信任父母,愿意與父母分享。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父母和子女的良好溝通,子女的未來會走得更長遠,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是兒行千里的動力;兒女的成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安慰。
可是,很多時候為什么父母和兒女都沒有很好的溝通,甚至根本不夠通?
很多朋友都跟我傾訴過他們父母溝通的障礙,有些嚴重到逢年過節都不愿意回家,似乎覺得他們和父母之間有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
[圖片上傳中。。。(2)]
為什么會這樣呢?你和父母之間存在這樣的障礙嗎?
朋友小C來自農村的貧困家庭,好不容易爭取到讀大學的機會,她知道父母很努力供她讀大學,所以上大學的時候很努力,一有時間就做兼職賺錢,努力考好成績拿獎學金。
畢業不久,父母就在她耳邊不斷念叨他們如何艱辛,說供她讀大學不容易,要她快點賺錢回家;時不時會跟她說,隔壁家老王叔叔的兒子高中畢業就打工,現在工作比你還高,看來你這大學是白讀了。
在小C父母那一代人的眼里,他們總覺得大學畢業工作就應該有很不錯的收入,應該及早償還父母給的教育費,其實有這樣想法的父母還真不少,特別是農村出來的孩子,他們肩負著家庭的期望,總是有一種無形的壓力讓他們無法跟父母溝通。
小C最怕的就是逢年過節,因為她很害怕回到家里,父母拿自己跟別人比較,有時候還會被責怪為什么賺不到錢。所以,過節的時候,她都情愿在公司加班。
其實,小C內心是很孤獨的,她很希望逢年過節時可以跟家人團聚,可是不好的溝通讓她心里多了一道難以跨過的坎,這道坎就是和家人心理的距離。
另一個朋友大燕,她跟父母很少溝通,因為父母受爺爺那一代人的影響,就是父母說什么都不讓兒女辯解,認為兒女就要無條件的聽從父母的安排;她的父母還很消極悲觀,這對大燕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
前兩年,大燕想創業,遭到父母無條件的反對,他們總覺得女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要嫁個好人家,沒有必要那么累。
而且,他們總在她面前強調,社會復雜,人心叵測,說什么都不支持她,而且還會隔三差五地打電話過來打擊她。
大燕因為這個事情,跟父母冷戰,兩年春節,她都自己在外面過,每次節日,她都會打電話跟我訴說她很想念家,也很想念父母,可是每次打電話回去都會爭吵 ….
這幾年,大燕跟父母基本沒有溝通,這是她心里的痛,即使有時候取得了成績,她也不知道怎么跟父母分享自己的喜悅;后來,大燕在事業上的成就越來越大,她慢慢地創立了適合自己新的人生模式。
她開始嘗試跟父母講述她的想法,跟他們傾訴這幾年沒有他們理解和陪伴的孤獨;經過多次的溝通,父母在慢慢接受她的觀點,他們的關系也開始和諧起來。
家,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種歸屬感,可是被我們譽為“避風港”的家會反過來傷害我們。
我們是否應該學習一下《兒行千里》這個節目中父母與兒女們的交流方式呢?他們的父母從小就建立了和孩子溝通的橋梁,雖然父母未必懂兒女的思想,但是他們都是最好的聽眾,有些時候陪伴和傾聽才是對兒女最大的支持和關愛。
當然,父母也有自己的難處和局限,年輕的時候也許為了養家糊口而忽略了跟孩子的交流。很多時候,父母也是受他們父母的影響,因為時代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觀。
家庭的和諧也需要兒女付出努力,不良家風需要兒女用新的智慧慢慢破解,其實,父母也需要在跟兒女的交流中成長;所以說,最好的親子關系應該是健康交流,相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