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湯喝多了,會醉
走進書店,120%會被暢銷書那一水的雞湯勵志所吸引。一本本書,一字排開,好像街角的蘿卜白菜一樣,都在翹首企盼,等待著被買回家。
我的書架上更是雞湯的天下。《我們都一樣,年輕又彷徨》、《努力才配有未來》、《趁,此身為老》等等,還有被看作瑰寶的青茫三部曲《誰的青春不迷茫》、《你的孤獨,雖敗猶榮》、新出的《向著光亮那方》,對我的偶像也是寫勵志文章的。
難道國內暢銷書都得走雞湯路線才暢銷嗎,是因為天朝人民都吃不飽飯嗎,其實這個問題很早以前就有了,只是那時候不嚴重罷了。
古人才是“煲湯”老司機
“頭懸梁錐刺股”,激勵了多少寒門學子啊!還有很多諸如這樣的典故,一直在洗腦著我們,根本聽不下來。
如果說,這樣的精神算不上夠雞湯,再舉個例子,越王勾踐的故事,臥薪嘗膽,后來光復王朝。
后來被總結了一句賊勵志的話術,“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上一句是“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著實燉了一鍋大寫的湯啊!
古人最最最喜歡煲湯。離別時、孤獨時、歡喜時、佳節時、不得志的時候更喜歡煲。
煲湯煲的最好喝要數唐宋時期那一批文人墨客了。
杜甫說“安得廣廈千萬間,安避天下寒士俱歡顏”。
李白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劉禹錫說“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
唐詩宋詞(湯是送死)實在是不勝枚舉。
他們肯定想不到,當時的一聲感嘆,一筆抒懷,竟然對后世有著巨大的影響!被段子手玩壞了的詩詞拼接,被改編自浩浩湯湯的廣告長河里,被數以萬計的學生背誦、默寫。
學校是雞湯重災區
初中那會,特別迷戀語文課本里的詩詞,一遍一遍地背,倒不是因為真愛的緣故,那可是課文后面要求背誦,背不下來還要要求寫上很多遍。
讀了高中以后,特別感謝那幾年背過的詩,每次都可以用在作文中,高中三年,作文分數沒有低于55分以下,高考時,也拿到了一個漂流的分數。
高考,也是被灌輸雞湯勵志口號的猖獗時期,班級黑板后面無不是這些激勵人心的壯志豪言。
倒計時100天的時候,學校都會開一次動員大會,在年級組里選出一兩名品學兼優、演講具有感染力的同學,來給大家加油,打氣。
如今的口號更是語不驚人死不休,過來人看,也就呵呵了吧。
上網隨手摘了幾句,分享一下~
NO.1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
NO.2提高一分干掉千人!
NO.3沒有高考你拼得過“富二代”嗎?
NO.4不拼不博一生白活不苦不累高三無味!
陽光總在風雨后,又是一句正能量。
心靈雞湯大肆其道
千軍萬馬踏過獨木橋之后,發現生活更多時候是那句“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生活里已經到處是雞湯了。
織微博,能看到。
逛知乎,能看到。
刷朋友圈,更能看到。
微信公眾號里轉發量最多的就是情感文章了,也就是雞湯文。
哎呀,說出了我的心聲呀,我也碰到這樣的事情,寫的真好。
可是讀完之后,關掉手機,啥也記不起來了。
啊!這!就!是!好!文!章!啊!!!
每個人都是煙火塵世里的“煲湯”好廚娘
社會在進步,當然人更在進步。
我們已經從喝牛奶到喝雞湯,完成了質的飛躍。
我們喜歡喝雞湯的最的原因就是,生活中需要一點調劑,來鼓舞士氣,在自己沒有足夠的力量支持繼續走下去的時候,就需要外力助攻。
一場電影、一本書亦或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都有幫助。
當看完一篇勵志文章后,決定要完成擱置很久的夢想,開始寫計劃,恨不得馬上就投入進去。
這就是力量,比肌肉那種力量來的更為直接。
于是,我們的世界里不再有肉和骨頭,全剩下了湯。
從古到今,勵志從來都是一種精神上的鼓舞。在那些熬不過去的歲月里,雞湯就是那個寒冬里最溫暖的擁抱。
原來,人人都是需要雞湯的,就連如此討厭雞湯文章的我,都得經常翻看高手們的作品,因為我也在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