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介紹一下自己的情況吧。我是化學系本科生,15年畢業以來一直從事化學方面的工作,之前曾經考過會計從業資格證。為了獲取一個進入審計行業工作的機會,我從16年3月開始學習CPA的有關知識,在在職備考的情況下一次通過了六門。
時間分配
平日里我下班之后,我先是處理好各種瑣事,而后伏在書桌前休息到8點鐘,再開始上課、學習。起初是學習到凌晨一點鐘睡覺,第二天早晨七點多鐘起床。后來在同學的建議下改為在十二點左右休息,第二天早起一個小時補足學習時間的空缺,學習效率也有所提高。
休息日則是從9點鐘彬哥講課開始學習,感覺疲倦了就休息一會,平均每天學習十個小時左右。是個不逛街不泡吧不聚會的“三不”青年。
一天里面的學習時間分配方法,是我自己早就考慮清楚的,但是注會六門相互之間的時間分配怎么安排?學習和復習之間如何進行時間的分配?我是一點思路都沒有,完全跟著彬哥的要求來,彬哥今天講了什么,我就學什么;彬哥讓我們課后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學習經歷
我當初準備靠注會的時候,遇到的最大的問題是,無從下手,不知道怎么學習注會。市面上的資料多如牛毛,該如何學習、備考呢?
我現在的想法是,如果一點思路也沒有,可以完全按照考過的人的學習方法先跟著走一遍。不一定能沿著同樣的路線通過,但是,總比無從下手要更進一步。
我買了課本,但是只翻了幾頁,沒有購買習題,使用的學習資料是彬哥講課時提供的課件、習題、真題。其實我也有想過要去做更多的題目,但是時間不夠充裕。我遇到了大部分人同樣也會面臨的一個抉擇:要么把現有的資料反復學習很多遍;要么買很多資料,但是每一份只能淺嘗輒止。我選擇了前者。
一、會計和稅法篇
會計和稅法是我首先學習的兩門。
我起初打算這么做:彬哥每講一句話,我就自己在心里把這句話原封不動的復述一下,這樣既避免走神,又能保證有一定的學習效果。事實上自己并沒有那么大的毅力,總是做不到。
后來就改變了策略,如果我覺得自己有在認真聽課,那就不需要這樣做,如果我覺得自己太懈怠,聽課心不在焉,那就在心里復述彬哥講過的話。這個目標自己勉強做到了。
上課只是一個開始,會計、稅法每個章節都有配套的習題,下課之后做題才是真正困難的地方。我當時每天下課之后首先是把課件通篇看一遍,稍微回顧一下,然后開始做題。基本上每一道題都不會做,需要看答案,把題目搞懂,然后再回過頭來,重新做這道題。彬哥要求我們把題目做三遍,這個方法效果挺好的,只做一遍很難掌握一道題目,但是連做三遍就可以避免這個情況。
聽課+課件三遍+習題三遍,這樣之后,我心里很清楚自己并沒有學好這些課程,這也是很正常的,只要不是卓有天賦的人,就不可能通過這么短的學習來掌握這么多的知識。后來自己又抽時間重新學了會計、稅法課件一遍+會計、稅法習題一遍。這里說的學習課件不是看一遍課件,而是把課件上的所有知識重新理解一遍+所有分錄默寫一遍+所有題目重新理清思路一遍。
這個階段之后是做真題,就是把12年之后的真題全部做一個“三遍”。我起初幻想著“我都學了這么多遍了,也做了這么多題,應該能做對很多真題了”,然而并沒有,大部分題都是好像會做,但真的要去做了才發現做不出來。
但越到復習后期,越能看到真題的效果。比如,稅法的企業所得稅的大題,我一開始的時候18分的題目只能對個5分左右,雖然知識點都學過,但就是做不對,而且做題速度很慢。但是經過多次的練習后,在考場上,我的企業所得稅的題目做得非常流暢,對自己很有信心,已經發揮出來自己的所有能力了。
二、審計篇
審計這門課我當時是這么學的:首先通過聽課把重點內容整理出來。哪些是重點內容呢?就是彬哥上課的時候說“這個要背下來”的內容和我覺得很重要的內容。
每天下課之后,我都會把這些內容整理到自己的筆記本上,然后背誦。審計整個課程學下來,我整理出來的必背知識點大概有100個。審計的名詞讀起來比較拗口,背下來挺吃力的。往往背了前面的又忘了后面的。我就反復背,大概背了個十幾遍。后來,到考前一天晚上,可以做到,不看任何提示,把自己整理的100個知識點從頭到尾流暢地背誦出來。我沒想過能夠背到這種程度,但背著背著就做到了,而且利用了很多零散的時間。
從我的個人經歷來看,把這100個背出來之后直接考試,如果運氣好,大概保證能做對一兩道選擇題。但是這個背誦過程對我的學習有很大幫助,就好像學英語有一個被稱之為“語感”的東西,背出來這個又做了幾遍真題之后,再看審計課件、題目,就好像是讀小說一樣,有一種享受、消遣的感覺。這也帶給我一個遺憾:久聞審計“天書”的名號,我沒能感受到它“天書”的一面。
審計的真題和前面會計、稅法的真題的用法是完全一致的,反復做,做個十幾遍,會有質變。
三、經濟法篇
經濟法是我感覺學得最好的一個課程,課上彬哥會講一些公式,用公式來學習法律,這個是我從來沒有想過的事情,感覺挺好用的,能夠很快學明白。
學習經濟法很輕松,就是聽課,然后自己來看課件。經濟法真題大概做了十幾遍吧,就感覺自己完全掌握了真題。因為經濟法的真題很多都是以案例的形式呈現的,就很容易記住。但是這個時候還是非常心虛,覺得考不過,因為回過頭來看課件,就會發現有很多東西好像沒有記住,往年真題又沒考。
我那個時候有點著急,想要通過反復看課件把這些內容學會,但是經濟法不像審計那樣需要背誦,都是些零零散散的知識點,不做題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學會。我當時的處理方法是,主抓真題,真題沒有涉及到的內容,就多看幾遍。結果今年還真的考過了。
四、財管和戰略篇
到了最后,學習財管和戰略的時候,我已經學不下去了,每天的專心學習時間只有以前的一半。主要還是自己學習能力不夠,沒有能力像以前那樣堅持每天5小時學習了。這也導致了我財管直到考試前一天晚上,還沒有把真題做熟練。時間投入不夠,學不好也是正常的。
財管的學習方法和前面幾門還是差不多,就是看課件、做課件上面的題目、做真題,多做幾遍,做熟練為止。財管的真題解析往往很簡略,我當時是有不少題目看不懂答案。我當時的處理辦法就是,把以前彬哥講題目的視頻翻出來重新看,或者向其他同學請教。
財管大題做得次數不夠多,大概只做了不到十遍。這直接導致我考試的時候做題很不流暢,沒能做完。注會專業階段六門考試,財管我沒有做完,戰略勉強做完,其他四科都余出來很多的時間來檢查,有沒有足夠的做真題的練習,差別還是挺大的。
戰略這門課,我只是聽了彬哥的課+做真題+看課件。課件也只看了幾遍,因為課件實在有點多。距離考試所剩時間也不多了,我最后就只看彬哥編寫的《重難點解析》了,但是課件沒有及時看完。
考前策略
到了考試的時候,我提前幾天開始整理真題里面自己不熟悉的,各科都整理好之后,存放在手機里,作為自己的終極復習資料,進入考場之前看。雖然這的確比整理錯題多花了不少時間,但是也有所收獲。
考前的晚上,我就只看自己整理的終極資料和彬哥編寫的重難點,不求學到什么,只求一個心安。考前不學點什么總感覺心里不踏實,但是這么點時間也沒法系統地復習,就看重難點和錯題吧。
考前沒有焦慮,睡得很好,因為彬哥平時經常鼓勵我們,使得我對通過考試非常有信心。這種信心一直保持到考試開始的時候。
從開始備考到參加考試,我在會計這門課上大概花了300個小時來學習,戰略大概花了100個小時,其他科目大概每科花了200個小時多。感覺時間還是挺緊張的,如果把這些時間再縮短一點,說不定有的科目想要通過就有點危險了。希望我的備考經歷能幫助到一些朋友,能夠為大家順利通過注冊會計師考試提供一點點的參考。
本文來源:李彬教你考注會
作者:孫建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