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供應鏈管理,這本書講的其實就是兩方面的內容,即What與How,整體讀下來思路還算清晰,但部分內容有連篇累牘之嫌,比如小采購到大采購這一塊兒,其實總結下來就是小采購注重的是交貨、壓價、跟單等執行層面的事務,而大采購則上升到戰略層面,能夠從采購需求著手,且具備整合內外部資源的能力;而事實上哪個崗位不是這樣?基礎的產品經理其實就是原型仔、原型妹,是公司目標實現的下游執行;而高級的產品經理對戰略負責,制定規劃并給出實現手段。一個職業,當其垂直上升到一定層面都是殊路同歸。當然,基層工作的鋪墊也是極其必要的,由于不了解執行層面的種種困難和細節而提出的戰略,往往在落地性方面欠佳;這也是為什么采購員要懂生產流程、懂材料,要去工廠,與流水線一線工人進行交流的原因,只有這樣我們才了解哪些供應商該淘汰,哪些運作環節可以簡化,哪些部件可以用更低價的替代品...形成戰略之前,必須清楚地知道當前的狀況和存在的問題,因此這些信息的收集都是極其必要的。
嗯,扯遠了,我還是老老實實整理下讀書筆記。
(一)供應鏈管理的相關概念
1、什么是供應鏈管理?
就是對供應商到客戶的產品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集成管理,以達到供應鏈價值的最大化。在實操中由三大領域構成:供應管理、運營管理、物流管理,其跨越企業管理中的供、產、銷三大塊(另三塊是人、財、物)。
【供應管理】:供應管理起源采購管理,前者圍繞訂單,后者則側重供應商的戰略管理。這個環節直接關系到企業的成本控制,延伸到公司的資產、現金流等的管理。從時間跨度上講:新產品設計、開發(分析開支、確認需求)——> 投入生產&跟進(資格化供應商、選擇供應商) ——>產品生命周期結束(保質保量)
【運營管理】:是對公司的相關體系的設計、運作和改進,以制造產品和提供服務;它是把原材料、人力、技術、資金、設備等轉化為產品、服務的增值過程,都是些瑣碎繁雜的事。
【物流管理】:管理對象是產品、服務、信息的流動和儲藏;且不僅包含正向流動(supplier to customer),也包括反向流動(customer to supplier),即退貨、保修、返修等售后服務。
物流成本包括:倉儲、分銷、運輸、庫存、供銷規劃、物料搬運、第三方物流等;
物流路徑:供應商->配貨中心/批發商->零售商->終端用戶
2、供應鏈的三流集成:
產品流的最大挑戰不是生產、運輸或倉儲,而是供應鏈的透明度,實際還是信息流問題。資金流的周轉不靈往往與庫存問題并存,而庫存則與信息流息息相關。
3、復雜度——供應鏈管理的大敵
沃爾瑪、麥當勞、可口可樂成為世界級公司的一個共同原因:在控制成本的同時對復雜度的成功控制與管理,讓消費者感覺不到差異。
這里其實是一個平衡的問題,即創新性與復雜度;怎么做呢?向復雜度全面宣戰。向全公司宣告低復雜度的重要性,于銷售:低復雜度意味著生產周期短、高響應速度,客戶滿意度;于財務:低成本、低庫存、優化資金流;于設計:更短的產品開發時間,與更少的供應商合作。
方法論:六西格瑪? ? 過程:定義復雜度->了解現狀->因人而異制定目標->降低復雜度->持續監控
重點:砍掉不產生價值的環節、不盈利的產品、不合格的供應商,集中采購
4、牛鞭效應
指供應鏈上的一種需求變異放大現象,是信息流從最終客戶端向原始供應商端傳遞時,無法有效地實現信息的共享,使得信息扭曲而逐級放大,導致了需求信息出現越來越大的波動,此信息扭曲的放大作用在圖形上很像很一根甩起牛鞭,因此被形象地稱為牛鞭效應。主要成因在于預測與緩沖庫存的層層放大,其實還是信息流的問題。
(二)如何進行供應鏈管理
1、供應商的選擇
a/ 一級供應商的選擇尤其重要,尤其是供應鏈多于三節時,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b/ 建立指標體系以篩選供應商
指標包括七個方面:質量、成本、交貨、服務、技術、資產、員工和流程,合稱QCDSATP。前三個屬硬性指標并被廣泛使用,是管理績效的直接表現;后三個是軟性指標,是保證前三個指標的根本。服務指標介于中間。并執行重復流程,即:開支分析、供應商現狀分析、確定供應商績效標準、定期反饋(采購方內部定期評估績效、例會)、糾偏措施(供應商開發、尋找新供應商等)。
【質量指標】:常用的是百萬次品率(優點是簡單易行,缺點是不同價值的部件所占比例一樣);質量成本(cost of poor quality, COPQ)可彌補百萬次品率的不足,因其加入了權重設置。質量領域的指標還有很多,例如樣品首次通過率、質量問題重發率、最終客戶退貨率、保修/維修成本等。
【成本指標】:常用的有年度降價指標,采購單價差與降價總量需要結合使用。
【交貨指標】:按時交貨率。計算方法很多,如按訂單、按訂單行、按時。
If you don't measure, you don't know; if you don't know, you don't manage.
你統計什么,便得到什么。這是六西格瑪質量管理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個人覺得它放在時間管理、目標管理方面同樣適用。
2、供應商的整合:
a/ 集中采購,這里需要考慮的還是一個關于平衡的問題,即集中度與靈活度、響應速度。
b/ 設計標準化 ?
c/ 合格供應商清單,給供應商分類:戰略級、優選級、身份未定、消極淘汰和積極淘汰等類別;
總結的方法論:設計上推行價值工程與價值分析、生產上推行精益生產、質量上推行六西格瑪管理。
再說點題外話,越來越覺得中國人講究的中庸之道還是很好玩兒的東西,淘寶的規則邏輯其實就是各種平衡關系的體現,比如買家與賣家的平衡,買家即用戶分為新用戶與老用戶體驗的平衡,而賣家下需要考量的又是大賣家與小賣家的利益平衡...說到這本書,供應鏈管理者考慮的則是集中采購與分散采購的平衡,集中意味著低復雜度及低成本,但可能意味著較長的交貨時間和較低的靈活性,分散采購則恰恰相反;再比如創新與批量之間的平衡,所有公司都提倡的創新,它往往意味著新配件,新的生產線或供應商,隨之帶來的是庫存和復雜度的提升...
而我們人類呢,我們做的其實是在各種欲望間尋找一個平衡的支點,事業、權力、體魄、情欲、玩樂...你越在乎什么,你在哪條坐標軸上就走得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