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芳芳6歲的時候,父母車禍雙雙世了,從此芳芳跟著城里的奶奶、大伯一家生活。
因為沒有父母在身邊,芳芳沒少受大伯母的奚落和使喚。家里的家務活全被小小的她承擔,吃飯也只能吃堂弟剩下的殘羹剩飯,每一天都擔心做錯事被伯母罵,生活的小心翼翼。
上學的時候,沒少被同學罵鄉巴佬,罵孤兒,一些調皮搗蛋的孩子總是欺負她,給她書包里放蟲子,背上貼紙條。為此,芳芳哭了很多次。
每個夜深人靜的晚上,芳芳對著天花板想爸爸媽媽,流著淚默默地問他們:“為什么那么早離開她,讓她在這個世界上孤苦無依?”
她也無數次問過疼她的奶奶這個問題,奶奶告訴她,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孤獨的,父母遲早會離開孩子,只是芳芳的父母離開的早一些,這是老天給芳芳的考驗,讓她早一點學會堅強。
慢慢地芳芳接受了父母早逝的事實,勇敢地接納生活中的不如意,更加理解大伯母對待她這個外來之客的態度,更加珍惜奶奶給她全心全意的愛。
2.
一直以為大學同學涼生是個單親家庭的孩子,大二那年我在班主任辦公室的門外,意外聽到涼生的父親是個過失殺人犯,老師和他談話,讓他去監獄安撫一下他爸爸近期反常的情緒。
讓我驚詫的是,向來性格溫和的涼生,聽到這個消息非常激動,表情震怒的告訴老師:“我沒有爸爸,我爸爸早就死了……”
為此,老師多次找涼生談話勸說,怎么也勸不動。因為我是他的同桌,而且關系不錯,老師就讓我找機會和涼生談談。可是每次一聊到這個話題,涼生的情緒就很煩躁,直接告訴我,再和他談這事就和我絕交。
一直到大二學期結束的時候,和涼生一起坐火車回家。涼生才說起他爸爸在監獄因病過世了,去世前兩個月他去見了一面。兩個人聊了很久,涼生從那個時候才知道他爸爸這些年在監獄表現很好,因為內心一直有懺悔,愧對因他死去的死者,一直郁郁寡歡,得了肝病也沒注意調養身體,直至過世。
我納悶的是涼生不同以往的態度。他告訴我是班主任張老師一次的談話讓他改變了態度。張老師講述了自己父母是殘疾人的事情給涼生,并告訴他,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都不是完美的、順遂的,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不順心。我們要學會接受、學會面對。
就像張老師需要面對自己殘疾父母的事實,他因此學會成熟、懂事、自尊自立,在孩童時代就做一個小男子漢,照顧好父母的生活起居,承擔起一個家庭的重任。
就像涼生需要接受父親過失殺人入獄的現實,他因此學會承受同學的白眼、死者家屬的痛恨,自己家庭的清貧。這一切讓他的內心變得堅強,變得對社會和人生有別于其他同齡人的清醒認識。讓他懂得父親有父親的宿命,那是他的人生,自己有自己的生活,不因為父親殺了人就說明他自己有惡人潛質,不因為怨恨父親,就拒絕承認他們的血緣關系。
每個人都有自己需要面的的人生境遇,這樣那樣的缺憾需要我們接納,正是因為這些不完美,我們才對美好充滿向往和追求。
3.
也許,生活原本就是帶著缺憾的樣子,你現在沒看到,并不代表它不存在。
生病的人期盼健康,健康的人想要變美,變美的人追逐財富,富裕的人渴求幸福,人們就是在為一個個生命缺角奔波,想著要填補它,使它完美呈現。
殊不知,“完美”從來就不存在,它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我們真正需要做的是,承認生命的不完美,正視生命中出現的一個個缺角,坦然面對它,從不同的角度完善它,使得它相對“完美”。
而這個相對“完美”就是你內心的一種感受,是因為理解、認可和接納給了我們這樣的體會。
所以,面對生命缺角,請學會接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