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文章里我們知道了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儲愛槽,也都了解到了愛是從幼年時期獲得的,所以我們在獲得愛之后還應該明白如何分享愛,給予愛。
阿諾常常會感覺自己的女朋友好像永遠長不大,戀愛前期會覺得這樣的女生特別可愛,小鳥依人的模樣讓他朝思暮想。可惜交往已經三年了,他覺得女朋友好像一直沒有長大一樣,總是像個小朋友,這種依賴讓他很累。
比方說:以前他每天清晨和晚上都會打電話給女朋友說早安,晚安。只是現在工作越來越忙,可能就會顧不上這些。所以女生提出了分手,給他的理由就是:你已經不再關心我了,你不那么愛我了,你現在只愛你的工作。
阿諾感覺特委屈,因為只要工作有空隙他就時刻惦記女朋友,遇到女朋友喜歡的衣服啊什么的他都是盡可能買給她。而且好像工作忙完一休息第一件事就是給她打電話。只不過女朋友的回復總是冷冰冰的。所以這讓阿諾特別痛苦。
阿諾跟朋友說,他知道這些肯定都是女朋友的氣話,他只是不知道為什么女朋友要這樣對他,好像因為沒有每天的問候就一定要分手一樣。
好像這種情況在現實生活里也是有的。一些女生會因為每天都能收到早安晚安感到特別欣慰。而且誰不會希望有這樣一個每天關心你的男女朋友啊?
可惜現在這個就成了兩個人之間的矛盾。因為阿諾覺得自己做的已經足夠了,他能給女朋友的愛已經都給了,為什么女朋友還是會沒完沒了啊?所以阿諾覺得她在向自己索取更多東西。
互道早晚安這個形式,如果你做不到就說明你不夠愛我。例如情人節,七夕,生日,各種紀念日男生都會買巧克力、鮮花給女朋友,這在女生眼里就是一種愛的表達。
你給予我的東西才能證明你對我的愛,可能時間一久,或者工作太忙,男生可能會忘記,這就會被女孩子誤解為你不夠重視我,因為你以前會記得,以前做得到,你現在為什么做不到了?這個過程你就沒有考慮到我的需求。這是女生的想法。
而男生會認為我現在都已經那么忙,為什么你還對我要求那么多,你不理解我的辛苦就是不愛我了。
而我在前面的一篇文章中提到過弗洛伊德說過
“關于愛的定義之一就是兩個人要相互理解,單純從事例上面看他們不能很好理解對方”。
其實每個人都有需求,每個人都會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也就是從內心自我出發去思考,這是人的潛意識和直接本能。
我有這個需求,我要這個東西去豐富我的情感,而且發展在特別親密關系上,這種情況就及其直接,更顯得理所應當,因為我們存在親密關系。
只是在我們旁觀者看來,好像這種形式也沒有特別不合理的地方,而這種情況如果合理,那阿諾就應該給她。
“戀人之間的關系沒有完全對等一樣的,這是由于他們自身的不同所呈現出不同形態。”
當然生活里還有這樣一種戀人,他們沒有這種每天都互道早晚安的習慣,而可能只是一天甚至一周打一次電話或者約會。
這也是雙方都比較認可的相處方式。不過可能這會出現在戀愛平淡期。而每天都聯系的情況就只是在熱戀期會出現的現象,一過熱戀階段,好像這種愛的表達頻率沒有之前那么高。
其實在我們看來,這些情況可能并沒有代表兩個人就不愛了,只是每個人表達愛情的方式不同。所以這個問題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思考的
“彼此相愛的時候,在付出和給予的過程中,什么程度是我們都能接納的。”
而之前的事情出現情感危機的原因就是一方要求的愛超過了對方能夠給予的限度。所以男生認為女生無理取鬧,而女生認為理所應當,這樣就出現了不和諧的局面。
那為什么會這種問題出現呢?其實大多數女生還是會希望男生能夠像父親一樣保護她,呵護她,給予她更多的愛與安全感。
只是異性之間的愛特別是同齡人之間就是相互平等的,如果這種愛情里存在父輩的關愛,以及兄長般的呵護,這份愛就有了更多的含義。
我們也常常聊到一個詞“戀父情節”或者“戀母情節”,這個詞就很完美的詮釋了很多人在選擇戀人的時候會依照自己父母的影子去選擇,所以之前的女生可能就是這種情況。
當然如果雙方和諧,一方要,一方給,這樣的戀愛甚至婚姻關系是相對穩定的,一旦一方對戀人的要求不僅僅是戀人,而是像父輩那樣的關懷,要求更多容忍包容,那樣問題就會越來越嚴重。
因為現在的多數年輕人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里被父母寵慣了,就算不是,家里也會有哥哥姐姐的存在。所以這也是一個特別的戀愛形態“兩方可能都認為自己在家里被全方位滿足,為什么你不能滿足我或者我不能滿足你那個什么父輩兄長一樣的愛,我自己還需要被滿足。”
以前可能因為家庭里兄弟姐妹比較多,這種情況下就能培養出一個特別的角色——兄長或者姐姐,他們可能在愛戀中會不自覺去照顧關心對方。只是現在的大部分年輕人沒有了這樣的角色體驗,你要求他給時可能就困難了。所以這是時代給我們的不平等。
阿k也是一個比較特別的人,他第一個女朋友年紀比他大,好像后來他的女朋友都比他成熟。這就完全說明了他要的女朋友不僅是同齡人之間的這種愛和關注,他可能更需要年長的異性像母親,姐姐那樣的關懷。
所以后來他特別依賴女朋友,無時無刻需要她的陪伴。突然有一天女生對他的依賴害怕了,他就打電話問原因,女生才說他要的愛她給不了了。
可能女生一開始只想要戀人關系,彼此相對獨立,有一定的自由和空間,如果你向我需求更多,我會覺得要承擔更多責任,更多付出,這些已經超過了我的能力范圍,所以我會想辦法脫離這種束縛,中斷聯系。所以很多戀愛就是這樣結束的。
我們常常會認為如果男孩子比較高大帥氣,女孩要比較漂亮才般配。可偏偏現實卻是,一個特別漂亮的女生或者好帥的男生找了一個長相很一般的伴侶。其實只是因為每個人的心理需求導致的。
外在可能很重要,但其實內心世界更需要被滿足。所以在愛的工程中不是我好看你順眼我們彼此喜歡就在一起了。真的需要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說到這里讓我想起閨蜜A小姐,她的男朋友很內向,可是她的性格又很外向,特別喜歡跳舞,所以經常出去玩,但她男朋友卻不喜歡。
按理說好像他們性格不一樣,興趣愛好也不一樣,特別容易產生矛盾。值得欣慰的是閨蜜特別有愛的能力,所以她很用心地去理解男朋友的處境。
可能他是因為父母關系不太好,經常吵架,在一個比較封閉的環境里長大,所以就越來越自卑,不喜歡參加任何活動,也沒有關系好的朋友。
可能就這樣形成了越來越內向的性格,所以她沒有要求男朋友必須跟她同出同入,必須要進入她生活的朋友圈,依照她的生活方式。所以在發現這種距離時,她會思考原因,而不是一來就指責他跟自己不一樣。
然后慢慢的幫助他走出困境,比如他不一定要跳,可以坐著靜靜的看她跳舞。只要他愿意為她作出改變就好,反正一切慢慢來。后來男生越來越開朗了,也和她的愛情越來越甜蜜。這里也能看出她的儲愛槽里愛是特別多的存在的,所以她才能更好的去理解戀人。
所以最后總結一下:
1.我能夠分多少愛給對方?其實還是要看自己的儲愛槽里有多少理解,多少尊重,多少關懷能夠分給別人。
2.分手和吵架不能光看表面,其實這些現象背后都是存在彼此愛的獲取、付出和需求之間能不能有一個平衡的問題。
3.戀愛雙方互相能不能做到他需要你就能滿足他,或者你努力滿足他,沒有抱怨的去理解對方。當然這些都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上而自愿付出的。
(自己感覺還是那個老問題:廢話好多,不喜勿拍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