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家的餐桌上,認識了新朋友德里克,他是四十幾歲的新西蘭本地人,身材發福,模樣憨厚,做某公司業務經理,卻長了一臉孩子似的好奇,幾杯酒下肚后,他說起這樣的故事:
“我的中國同事凱利抱怨說,自己總是因為牌子和老公(新西蘭人)吵架。老公認為買東西要理智,首先要看質地,而不是牌子。而凱利則堅持,即便三毛錢的蘋果和五毛錢的蘋果看起來是一樣的,也要買貴的那個!”
他的臉轉向我,“心里有一個疑問好久啦,中國人是不是都特別有錢?”
這不是我第一次認識到新西蘭人與中國人在金錢觀上的差別。
在來新西蘭的最初,報名參加過一次調酒課程,全班有十幾個本地學生,兩周課程結束后,我們相約去喝酒。從小習慣了飯桌上的“窮大方”文化,在那之前我就省吃儉用存到一筆喝大酒的錢,生怕在和本地人的聚會上口袋空空,給自己“丟了臉”。
然而到了那一天,我看到,我的同學中至少有五個在喝完第一杯酒之后大方表示,“我的錢只夠喝一杯,不喝了。”他們那種坦然的姿態,讓我一下子為自己“撐場面”的虛偽羞紅了臉。
我和德里克講,我來自一個需要掙扎的民族,我們的錢,代表的東西很多。這不僅是一種活下去的支撐,還代表一個人的社會地位,代表攀比能力,代表你走進哪個圈子,和什么樣的人交往,是招致鄙夷還是羨慕……
他搖搖頭,表示不理解。
新西蘭人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一種很簡潔的描述,“laid back”,指放松,滿足,不急躁的生活態度。
這是我在新西蘭生活的第五年,最大的體會就是當地人對物質生活的平常心態。人們常說,站在新西蘭大街上,根本看不出誰是有錢人。這里沒有什么攀比現象,窮人和富人皆能依據自己所創造的物質生活水平,找到相應的幸福歸屬,大多數人對待錢就像是對待吃飯,多吃一頓少吃一頓,也不會對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這和我二十幾年持有的金錢觀有所差異,在我成長的文化中,金錢往往是快樂的決定性因素,而在新西蘭文化中,快樂和有錢是兩個相互獨立的概念。
在酒吧工作時,有一個客人一年四季都穿著洗得褪色的T恤和衛衣,有時甚至衣服上漏了洞也毫不遮掩,鞋子也舊舊的,是那種爛大街的款式。后來聽人說才知道,這是個非常成功的生意人,不僅樂于穿漏洞的衣服,還開著一輛普通到極致的日本車,拿著不能上網不能拍照的老年款手機。讀書時也遇見過幾個家境十分富有的同學,均是馬克·扎克伯格般穿普通T恤開本田的低調。站在新西蘭熱鬧的街頭望去,背著LV,穿著Prada的,幾乎都是亞洲的留學生。
家附近有一家咖啡館,自開業來每天顧客絡繹不絕,然而店主卻雷打不動地每周日關門,圣誕節期間還給自己歇業兩周,完全不介意損失了多少營業額。他說,“我很忙的,要去釣魚,要和妻子約會,要陪孩子寫作業。”更有一家餐館,夫妻倆每周只營業十七個小時,我問他們“怎么只開十七個小時呢?”他們驚訝地看著我,“因為我們還要去玩呀!”
嫁給洋老公的朋友對我說,老公的弟弟訂婚時,尚不了解當地習俗的她甚是憂愁,不知道要在紅包里塞進多厚的禮金。她打開老公弟弟寄來的卡片,大吃一驚,那上面這樣說,“我們的小屋布置得很溫馨了,如果不介意,歡迎把二十元紐幣給我們當作禮物吧(二十紐幣相當于一百元人民幣)。”接下來,這對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就在租來的房子里,手握薄薄的禮金,幸福地定下終身了。
想起不久前國內的朋友詬病新西蘭的相親節目,更是覺得好笑。她和我說,“你們那的相親節目都不談錢,沒有矛盾沖突,沒有看頭。”我看了幾期,也覺得挺沒意思的,不激烈,不精彩,節目中完全沒有“你月薪多少?”“你有房子嗎?”“你父母是做什么的?”這樣咄咄逼人的發問,人們更急于了解的是,“你的愛好是什么?”
在這里住久了就發現,整個社會對金錢沒有咬牙切齒的態度,人們的心態平和隨意。這里的絕大部分餐廳上午十一點鐘開門,商場下午五點鐘準時關門,很少有公司會有加班的規定,幾乎不會有人愿意為更多的金錢犧牲個人休閑時間,大家很注重在生活和工作之間創造一種平衡,更在乎生活是否充實有趣。
這樣的生活態度雖然閑適快樂,與世無爭,卻當然不是每個人所向往的,每年都有很多新西蘭人移居到澳洲,在他們的眼中,這里的人們散漫,不上進,生活缺乏新鮮感。
但也有相當一部分澳洲人來這移民,他們說,這里的人會享受生活,不做錢的奴隸。
而2015年,從澳洲流入新西蘭的人口數量,24年間首次超過新西蘭流入澳洲的人數。
在一個如此不重視金錢的國家生活,真的會快樂嗎?
一個每周工作40個小時,若賺最低工資(每小時15.25紐幣,紐幣對人民幣匯率在5左右浮動)的單身人士,在新西蘭可以擁有怎樣的物質生活?
可以租得起包水電網費的合租房,(和一個或兩個人合租三室一廳的房子,擁有獨立的房間),每周150紐幣。
可以經常出入魚和炸薯條店,一大份炸薯條2.5紐幣,一份炸魚3-5紐幣。一位來自新加坡的朋友恨不得每日把薯條當晚餐,她說,太便宜了,在新加坡一份要幾倍的價格。
可以每周去中高檔西餐廳吃一到兩次晚餐,大部分餐廳會推出每日特價餐,非特價餐花費在20-35紐幣左右,當然也有啤酒打折的happy hour,一杯啤酒5-7紐幣。
可以看一場3D電影,花費15-22紐幣之間(每周特價日的電影是10紐幣一場)。
可以每周去泡一次溫泉,有三四個不同溫度的溫泉池(以我住的城市舉例),不限時間,花費7紐幣。
剩下的工資,足夠擔負一個人日常生活,如果理財有方,完全會有結余。這樣的物質水平,大概會維持一個人的基本快樂吧。
但在我看來,這并不是當地人快樂的最重要的原因。新西蘭人所享受的最快樂的部分,正是那些不花錢的生活:
清晨提著魚竿去釣魚,在海邊看一場日出;
在叢林里徒步,行走在明信片一般的風景里;
在海灘上免費的烤爐旁舉辦一場家庭燒烤聚會;
去家附近的公園里鋪上薄毯在樹蔭下讀完一本書
……
這樣的生活快樂嗎?也許每個人心里的答案都有所不同。
我認識的一個華人好哥們,在新西蘭經營一家中餐館八年之久,幾乎沒有休息過一天。我問過他是否快樂,他連連搖頭,說被生活催得緊,這也是很多海外創業者的生活實錄。
很多當地人說過,“中國人對錢太緊張了。”
這是我唯一完全認同的新西蘭人對中國人的評價。
有一次去新西蘭朋友家做客,電視里正播著BBC的一檔介紹中國的節目,China
on Four Wheels(《車輪上的中國》)。
其中一個片段,主持人到杭州一所私立小學里,問了全班同學一個問題,“你長大后想開什么車?”
七八歲的小朋友紛紛舉手說,
“我想開蘭博基尼!”
“以后要開保時捷!”
“我想開法拉利!”
朋友八歲的兒子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視,我隨口問他:
“你長大想開什么車?”
八歲的他一頭霧水,“我那輛自行車挺好的。”
作者簡介:楊熹文,網上人稱老楊,常住新西蘭,熱愛生活與寫作,相信寫作是門孤獨的手藝,意義卻在于分享。新書《請尊重一個姑娘的努力》(精裝版已經和大家見面)火熱銷售中,歡迎關注。
更多故事,歡迎關注
新浪微博@楊熹文
微信公眾號@請尊重一個姑娘的努力(neversaynever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