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默語
校對: 志紅? 雅璐
編輯: 楊荷 志紅? 雅璐
盡管我們可能并不認為自己的說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言語卻時常引發(fā)他人或自己的痛苦。
馬歇爾博士這句話說的太精辟了,我對這段話感觸頗深。
在沒有學習NVC之前,像那些“你應該……你又……你總是……你必須……咋光跟學習差的比不跟學習好的比呢?你的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看看不聽我的你錯了吧,我走的橋比你走的路都多”等等……
評判、指責、比較的語言脫口而出,還自以為是為了孩子好,責怪孩子不懂事,不知道父母的好。孰不知這些語言深深地傷害了孩子的心靈,自己還不覺知。
學習了NVC之后,當聽到這些評判、比較的語言時會有覺察并會真實地表達。
前天家里來客人,媽媽嫌我蘋果皮削得不干凈,說我干活毛糙,這還罷了,隨后又加上一句,“你真邋遢。”
我聽了感到不舒服,就說:“媽,你可以告訴我以后削蘋果皮時把皮削凈,別加邋遢兩個字好嗎?我聽了感到不舒服。”
媽笑了,說:“對不起,我又評判你了,以后就用你們那個長頸鹿的觀察說”。我聽了也笑了。
俗話說,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每個人都需要被看見,被認可,被欣賞。那些不以為意的責備,那些脫口而出的抱怨,就像一把把尖刀徹底斬斷了親子關系的連接。柔軟的舌頭可以挑斷一個人的筋骨,語言有時比暴力更傷人。對父母而言,可能只是脫口而出的一句話,但對孩子而言,傷害可能貫穿一生。
所以,我們要好好說話,讓非暴力溝通成為普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