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一盆回憶
朋友到我家做客,總會對花盆里種的植物感到奇怪。“這么漂亮的花盆,竟然種的是野草,太浪費了。”她們嘴里的野草是小薄荷、折耳根和麻子草(鄉下的土名)。
它們的模樣,和這些名字一樣飽蘸泥土芬芳。每每此時,我總是回:“我種的不是草,而是回憶。”
這三種鄉下常見的植物,陪伴我度過了童年的快樂時光。所以,我特意從老家搬來,種在家里。讓我一瞧見它們,就有無數的回憶,跟著它們的香氣,撲面而來。
在老家,每戶人房前屋后都會種小薄荷。它極其好養,只要有一株在那兒,慢慢地,周圍都會成群結隊地布滿。它和薄荷相似的濃烈味道,讓人遠遠就可以嗅出它的存在。
炎熱的夏季,我們把它的葉片摘下洗凈,放在一個偌大的盆里。燒好新鮮滾燙的開水,倒入其中。如果時間緊,就直接挑小薄荷的尖,像掐豌豆尖那樣,把頂端嫩嫩的掐下。
小薄荷在滾水里浸泡一會兒,就往水里注入了自己的香。它的身體也迅速地衰敗下去。浸泡的時間越久,味道越濃。偶爾也會有倔強抬頭不屈服的部分葉片,在盆里新鮮翠綠著。不過再頑固的枝葉,離開養育它的泥土一久,都會耷拉著腦袋,乖乖屈服于它的命運。所幸,它們仿佛很喜歡自己這樣的命運,心甘情愿把自己的芬芳全部注入水中。
我們最愛在夏天的午后,調兌它來喝,既可以解暑熱,又可以提神。當我從熱氣騰騰的屋外跨進家門,就迫不及待地拿起碗,伸進盆里滿滿地盛一碗,接著仰起脖子,把它們咕咚咕咚全部送進胃里。剛才還在熱浪中翻滾的胃,在它清涼的撫摸中安靜下來。
折耳根又叫魚腥草,記得小時候,我們常常在田壁用竹片去掏。太陽下山后,我們拿起提籃,帶上鐮刀,快步奔到有它身影的地方。那些葉片肥大,長得粗壯的,總是第一個下刀的對象。
順著它的生長痕跡,不斷地刨去它身上遮擋的泥土,直到最后被連根拔起。也許有的知曉了人們的心思,故意把根扎進更深的土里,遇到這種頑固分子,就果斷扯斷,去尋找下一株。一會兒,提簍里就裝滿了,提著滿滿的一大筐,走在田埂上,腳步也輕快起來。
擇、洗、放鹽,碼好。然后加入辣椒等作料,就是一盤美味的菜肴了。剩下的洗凈,然后燒一壺開水,沖泡當飲料喝。整個屋子,都彌漫著折耳根獨特的清香。忍不住大口大口地呼吸,然后滿足地喝一碗,直到那香氣進入胃里、生命里。
麻子草,也有一股濃郁的味道。它粗糙布滿皺紋的葉片,像花朵一樣用力朝四周撐開,努力貼近著地面。田里、土里都常見它矮小的身影。每次摘取一小把嫩葉,拿回家洗凈、切碎,均勻地攪拌到蛋液里。待豬油下鍋燒熱后,倒入鍋中細細翻炒。等蛋煎成金黃色,就起鍋裝盤。麻子草,就綠綠地和蛋融在一起。在鄉下,常用這個土辦法治療感冒咳嗽。小時候非常喜歡吃,于是,經常以感冒的借口向媽媽提要求。媽媽也不會追究,就滿足我們這些小饞貓的愿望。
帶女兒回老家玩,發現了這些熟悉的面孔。忍不住把它們搬回家,這些親切、熟悉的味道,在身邊停留。
它們在花盆里頑強地生長著,用濃郁、獨特的味道,提醒我它們的存在。看書倦了,湊近深深地吸一口氣。循著熟悉的香味,我回到老家的屋前。泥土和野草的芳香,混合著,像碧綠的波浪,層層疊疊涌來。
齊帆齊寫作自媒體課
爬滿喜悅的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