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看這本書,他說特別好,斗爭很精彩。我仔細回想一下,確實朱元璋一輩子都在不停地斗爭。從最初跟隨紅巾軍起義,到后來建立自己的隊伍,打敗陳友諒和張士誠;再之后是與元的決戰;稱帝后是對臣下的整治。
因為自己吃過饑餓的苦,為了守護這得來不易的江山和榮華,他為子孫絞盡腦汁,不但鏟除可能威脅的功臣,還訂立各種規則制度。
比如為二十四個兒子想好了輩分表,規定他們的名字,第一個字朱就不用說了,第二個字就是輩分,也就是朱元璋定好,并昭告天下的字,第三個字必須是按五行依次輪換。可謂用心良苦。
除了字,還有國民等級的劃分,分成民、軍、匠三種,一般本地州縣的人只允許在本地,沒有特殊情況不能隨意走動。實在要走動必須要有“路引”,才能通過各個地方的關卡。
一般父親屬于哪一類,兒子就要繼承,不能隨意更改行業,以便國家招收征用哪類人時,只需按戶籍登記征集即可,祖祖輩輩不變。
這樣的制度說方便也方便,不過卻有許多不便之處。也許朱元璋稱了帝,自己主宰了天下,就覺得可以控制所有。
殊不知,這世間唯一不變的便是變化,非人為可控。
雖然別的朝代一再強調禮節,但大多只在重要場合走個形式。朱元璋時期,把禮節發回到極致,有不遵守的,是要受到處罰制裁的。
比較有趣的一個是,皇帝去世稱崩,公侯去世稱薨,大臣去世稱卒,士死稱不祿,庶人去世稱死。可千萬不能稱錯了字,錯了就是有違制,被人舉報是要受到處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