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如何在長期不變的地點與人物之間維持一種良性的社交呢?
我想,他想問的可能是如何在單位這樣一個基本穩定的相對大環境下,與同事保持一種一如當初的友好與和睦。
可是,事實往往會告訴我們,要想要長期與人保持這樣一種良性關系,其實是對每個人情商的極大考驗。不可否認,有的人真的就是交際方面的天才,他們可以不費吹灰之力讓所有人聆聽他、肯定他,甚至愛上他;但,現實生活中更多的是像你我一樣的普通人,在多年的學生時代過后,我們似乎默認了一種與人相處的模式:曲意逢迎。
和領導之間每天的對話不知不覺地變成了:“早,牛總!”;“今天您的這身套裙真顯氣質啊,真適合您!”;“馬部長,您今早上的車新換的吧?真拉風。”每次打完招呼看到他們微微上揚的嘴角,自個兒心里好像是又打了一場勝仗。
和同事之間閑暇時候的交談更多的是相互夸贊:“你這個包包真不錯,在哪里買的啊?”“誒,我看到你昨天的朋友圈了,你們家小寶貝長得真可愛。”“哎呀,劉姐,你這皮膚保養的真好,還跟二十出頭的小姑娘似的。”“嘿,昨天的歡樂頌看了嗎?這部劇真是不錯,特別能反映現實問題。”每次看著人家笑意盈盈的眼睛,個中虛情假意大家都心知肚明,卻也樂在其中。
在公司待久了會發現這項與人交談的技能,潛移默化中仿佛變成了自己一種與生俱來的本事。場面話、客套話,信手拈來。靜下來不禁問自己,這樣有意義嗎?
我不能下一個特別肯定的答案,卻還是想談談自己的想法。
這是與人交往的常態,不是說你曲意逢迎,也不是說你趨炎附勢,在當今的社會條件下,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離開誰,各自都會成活。只是我們選擇了一份職業,選擇融入群體,對別人的潛在肯定讓我們融入圈子更近一點。這種多說一句話并不會掉塊肉的事情,為什么你不愿意做呢?那時候的我也是這樣。
在我剛剛進公司的頭兩年,覺得自己是新時代的人類,不愿意像電視劇里面的小職員一樣點頭哈腰,常常上司交代完什么事情,我認真做完就準點下班;茶水間里同事們的八卦閑談,我也唯恐避之不及。不愿意求人,不愿意幫助人,總是獨來獨往。年底單位開大會的時候,評獎評優似乎完全與我不相關,人家說起來我也就是一樣的一句話:“哦,那個新來的小姑娘啊,叫什么名字來著……”每次聚餐聚會,只有自己部門的人發現你沒有來,卻不會有人打電話似乎非要你不來不可。這是你愿意看到的結果嗎?這是你一開始不愿與人相爭所期待的結果嗎?后來,我開始和其他員工一樣,熱情飽滿的和大家早安問候,閑暇時間和同事們聊一聊最近的電視劇,秀一秀自己新買的包包,每次聚餐聚會就像和自己的朋友在一起一樣,K歌、講段子,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人家看到我都是這樣的反應:“以前看不出來嘛小諸,還是你們年輕人有活力啊!”
打開心,真的想融入進去了,主動了,真心了,人家也在慢慢接納你。本來一個穩定的團體,你的加入或多或少給別人帶來了一些影響,時間并不會幫助你解決這些問題,只會讓彼此之間的嫌隙越來越深。只有靠你自己去探索去解決。
但是,在公司里還有一種最忌諱的相處方式,那就是三五成群的組成小團體。進公司之后的第四年,微信開始慢慢的流行起來,憑借自己的優勢逐步超越其它通訊軟件。同事A也組了一個群聊,加上我一共九個人,除了平時的調侃和吐槽,更多的是幾個包打聽道聽途說來的八卦。群聊的崩盤是在一起對上司為何一直單身的討論之后,不知道是誰去上司那里截了圖打了報告,以至于群里的幾個人輪番被找著談話。事后,被處罰的兩個人就開始在群里分析,因為一定是內部的問題。被懷疑的那一天在群里話少的幾個,有的據理力爭,有的干脆避而不談,比如我和同事X。因為覺得沒有必要解釋,因為覺得清者自清,因為覺得這樣的圈子已經變了味。最終的結果是我們兩個主動退了群,雖然見面依然會嘰嘰喳喳講個不停,卻再也沒有了當初的那份真心。
畢業之前,導師就曾經說過,不要妄想著在單位找到你的好朋友、好閨蜜、好兄弟,因為不可能。你們在每一次的升職調動中都是隱匿的對方的敵人,人往高處走的社會,連讓賢都不要抱有希望,談何“因為我們是好朋友,這個公關經理就讓給她吧。”
所以在單位里,存在的是你的工作伙伴,不意味著是你的同伴知己。必要的相處之道你要會,不是不接觸,是要控制那個度,無非就是聊得來多說兩句,聊不來就少說兩句。
靜坐常思己過 閑談莫論人非 。——選自清·金纓《格言聯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