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孩子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的問題”。
——摘自:《陳默:為什么現在兒童心理問題成幾何級增長?》
作為一枚凡人,老實說,我十分贊同這句話。家庭教育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起著最重要的作用。俗話說,從小看大。從一對父母的舉止,氣質,便能得知其孩子的“容貌”。如果孩子不具備反省能力,一對失敗的父母是很難教育出優秀的孩子的。畢竟,現實中,像《風雨哈佛路》里,父母皆為毒蟲,孩子卻靠著吃牙膏長大,最后走進哈佛大學的案例并不多。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現在,很多人已將這句話當成諷刺辱罵他人的“臟話”。但此話其實出自一種生物現象: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現象。什么意思呢?就是通過先天遺傳,子代會表現出親代的某些性狀。因此,大約從出生那刻起,孩子就遺傳了父母的某些特征。
我們的教育包括先天教育和后天教育兩個方面,娘胎教育屬先天教育,家庭環境屬后天教育。娘胎太狹窄,教育局限特別大,只能培養孩子的天賦。因此,一個孩子的成長主要依靠影響深遠的后天教育。
后天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者中,最為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如果家庭教育出現問題,那么孩子的一生都將出現問題。讀到這句話,很多家長可能要不負責任的為自己喊冤:“不,我承認我們的家庭教育不夠好,但主要問題還是在于糟糕的社會風氣,學校的應試教育也該為此負責。”
沒錯!學校和社會確實該為孩子的成長擔責,畢竟,良好的社會風氣和學風才能培養出優秀的“棟梁之才”。但“家風”,難道就不該擔主要責任嗎?很多家長責罵社會的不良之風,卻一直忽視家風的重要性,讓其刮起一陣又一陣“妖風”!
“妖風”一:父母一邊搓麻將,一邊呵斥孩子認真讀書;
2016年10月,武漢晨報報道了一則新聞:“家長愛打麻將 沒時間陪孩子給其報8個培優班”。新聞中的家長整天坐在麻將館“逍遙”,還找別的家長幫忙去培優班接送孩子。2013年8月,重慶商報報道了一則消息:“小孩寫信投訴:媽媽打麻將不陪我,哪有這樣當媽的”。報道中的小孩抱怨媽媽經常打麻將,不陪自己,因此寫了封求助信,放在消防栓上。這件事后來在網上引起一陣輿論大波,很多人跟帖譴責信中的母親;2016年11月,一則“媽媽打麻將,孩子在身邊死亡竟渾然不知”的視頻在網上瘋傳。
在作文《我的媽媽愛打麻將》里,小孩說:“我恨打麻將的媽媽,我也恨那些總是叫我媽媽去打麻將的人。我每年的生日愿望都是把麻將燒掉。”
生物遺傳現象顯示,讓自家孩子變優秀的最大概率,就是將自己變成一個優秀的人。對于愛打麻將,整天貪玩好耍的家長,只想說,您都已經不學無術了,又何苦為難孩子,逼他優秀成才?從古至今,可少有人聽說打麻將這“家風”,有助于培養一個心智健全的孩子。
“妖風”二:人前責罵孩子,人后又教育孩子應有尊嚴。
2006年6月,路透社報道了一則消息:“一項最新研究顯示,與肉體處罰相比,父母對孩子動不動就破口大罵,更有可能在以后的歲月中給他們造成心理問題”。這種“情感虐待”的影響和“性虐待”的影響是一樣的。
在很多家庭中,特別是家中有客人的時候,如果孩子一旦做錯了什么,家長們就喜歡在客人面前數落孩子的不是,以顯示自己為人父母的嚴格,維護自己的家長面子。“你不要臉,我還要臉。”曾是某些家長的口頭禪。但殊不知,這樣的教育方式只會讓孩子越來越自卑,自尊心越來越強烈。因此,每年高考期間,很多孩子忍受不了手機被沒收,高考落榜,遲到被拒之門外的挫敗感,自尊心受到傷害,最后選擇自殺。
在這個獨生子女“橫行”的時代,90后、00后的自我意識非常強烈,他們有著“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決絕,寧肯犧牲生命也不愿輸掉尊嚴,這就是他們的“宣言”。不幸的是,很多家長并不知曉他們的這一“個性”,一邊在人前傷害孩子自尊,一邊在人后教育孩子做人要有尊嚴。
“妖風”三:父母從不看書,卻要孩子拿第一,考名校。
《2013~2014中國人閱讀指南報告》顯示,2013年中國國民人均紙質圖書的閱讀量僅為4.77本,比日本、猶太人等都少得多。一直以來,咱們中國人的閱讀量在全球都位列倒數,甚至不及泰國。“中國人不愛讀書”也因此廣為流傳。“中國人閱讀量不足某些國家的1/10”這問題也曾讓我們的國家總理深思。這到底是為什么?為什么我們中國人就不愛看書?
其實,若追溯源頭,還得問責家庭教育。因為家庭教育沒有讓孩子從小養成閱讀習慣。有的家長自己懶得看書,對知識沒有敬畏感,以為知識就是掙錢的工具,就是用來買房買車,用來攀比的。不得不承認,我們的當今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太有目的性和功利性了。這也是為什么每年填高考志愿時,很多家長不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學文學,音樂等專業的原因,因為在他們眼里,這些專業畢業后,難找工作,掙不了錢。在很多家長心里,讀書不是為了讓孩子體會“求知”樂趣,是為了讓他/她通過讀書,以后過上更富足的生活。他們寧肯讓孩子在物質上富裕,也不肯讓其在精神上得到滿足,這是一種極其錯誤的教育方式。
“妖風”四:父母一邊犯錯,一邊教育孩子不做錯事;
世界很大,家長很多,各種各樣。有的家長是博士碩士大學生;有的家長是農民、工人、路人甲;有的家長,是遭社會嫌棄的對象。比如,貪官、犯罪分子。這類人雖禍害人間,但本身也是為人父母。我們經常在電視、電影、現實生活中看到這樣一幕景:父親/母親戴著手銬,眼淚汪汪地望著從家里跑出來送別的兒子/女兒,苦口婆心地說道:“兒啊,爸媽對不起你,爸媽鬼迷心竅走錯了路,你以后要好好生活,千萬別像你爸媽一樣,重蹈覆轍。”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為什么很多為人父母的犯罪分子,總是在臨進監獄時才想起自己的下一代,才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對孩子以后的人生造成不良影響?
一個不辨是非,沒有法律意識,鋌而走險干壞事的家長,注定給自己的下一代帶去傷害,最嚴重的是教壞孩子,讓其也學會干壞事,毀掉一生。
總之,有什么樣的家長,就有什么樣的兒女。這個觀點或許有些片面,因為有的家長雖不好,但其子女卻非常懂事。但現實中,這樣的案例并不多。俗話說,學壞容易,學好難,而跟著父母學壞是最容易的事。
父母是孩子心中為人處世的“參照物”,只有父母做好榜樣,才能讓家庭和睦,形成良好的“家風”。久而久之,良好的“家風”促成良好的“鄉風”、“社會風氣”,我們的國民素質才能得以提升,這個世界才會越來越美好,才會多幾個“一個鄉村走出21位博士”這樣令人興奮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