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間,范雨素火了!
范雨素是誰?
一個來自湖北襄陽的44歲育兒嫂,因為一片爆文《我是范雨素》,一夜之間刷遍朋友圈,連人民日報都刊登關(guān)于她的評論文章《感謝那些心懷文學(xué)的人》,可見其火爆程度。
現(xiàn)在,各大媒體圍追堵截,把本來就有“社交恐懼癥”的范雨素嚇得躲進了深山古廟。一時間出現(xiàn)了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各大媒體如熱鍋上的螞蟻急得團團轉(zhuǎn),而范雨素一個“靠苦力吃飯”的打工嫂卻無法出來工作。
范雨素的文章寫得好嗎?
如果單從寫作的角度分析,我們只能說這篇文章缺點太多了:整篇文章看下去,你就感覺像一個農(nóng)村大姐在和你嘮嗑,想到哪兒說到哪兒。文筆不夠優(yōu)美,主題不夠明確,語言也不夠簡略,甚至她可能連標(biāo)題黨都不知道吧——誰知道范雨素是誰?
可是她就是火了。
看完范雨素的文章,說實話我很喜歡。命運對她很不公平,生活也似乎把所有的苦難都壓在了她的肩頭,然而她沒有委屈,沒有抱怨,她一邊在生活里笨拙地掙著她的六便士,一邊還不忘在泥沼里仰望她的月亮。
開篇就是一句:“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讀的書,命運把我裝訂得極為拙劣。”
是的,生在湖北襄陽農(nóng)村,在成長的過程中,父親是一個影子,母親是帶著5個娃子的農(nóng)村婦女。
少年時代按著知青小說教的72計,逃票去流浪,上垃圾桶里去找吃的,回來已壞了女孩家的清白名譽。
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丈夫酗酒、家暴,她只能撇下年幼的女兒做“北漂”。人“手腳不利索,笨”,端個盤子上個菜也能摔一跤。
半夜抱著雇主家的孩子,想到自己年幼的女兒此刻在哪里,那種心酸,怕只有一個母親才能體會。
……
她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苦難婦女。
然而范雨素不是一個怨婦。她沒有羨慕嫉妒恨,沒有抱怨社會的不公,她活在屬于她的世界里,雖然清苦,卻自得其樂。
身囿社會底層,她卻有著自由的靈魂。從少年時代就讀各種各樣的書,“一個人如果感受不到生活的滿足和幸福,那就是小說看的太少了。”用知青文學(xué)里學(xué)到的72個伎倆逃票到海南島,躺在樹下吃木瓜,喝椰汁。
肩上擔(dān)負苦難,她卻有著自己的快樂。哪怕一頓飯只啃2個紅薯,她也要堅持自己的夢想。寫隨筆,寫長篇紀(jì)實,參加朗誦,在皮村工人小組上課。人家京郊的土豪炫富為樂,他們不炫富,他們皮村炫狗。
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她對各種社會現(xiàn)象卻有著自己的深度理解。農(nóng)民工子弟學(xué)校問題,農(nóng)村婦女進程打工問題,鄉(xiāng)下“一畝地,二萬二就被買斷”問題,她都有著自己的思考。
而最讓我觸動的,是她的女雇主——一個財富上了胡潤富豪排行榜的男人的如夫人。她會在半夜畫好精致的妝容,如宮斗句里的娘娘那般,在偌大的豪宅里等待。伏地求食,沒有尊嚴(yán)。她讓范雨素恍惚——自己是活在大唐盛世?大清帝國?還是社會主義新中國?
有人說,范雨素之所以會火,是因為她像羅爾一樣,是一個值得人們同情的弱者(其實,羅爾是沒法和她比的,他不配)。
是的,人性總是如此,在同情弱者的時候,人們總是或多或少地有著不同程度的優(yōu)越感——最起碼我比你強一點。
然而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范雨素是弱者嗎?
從身份、地位、金錢等世俗方面來說,她是一個弱者,可是在我看來,她是一個生活的強者。
她不抱怨生活的不公和命運的不幸,她用幽默和努力享受著生活里的每一個小確幸。她雖沒有美衣華服,輕裘豪車,可是她不伏地求食,她有自己的尊嚴(yán)和高貴的靈魂。她溫暖而善良,時時把母親給予她的愛傳遞給需要的人,擁抱每一個更需要愛的人。
最最重要的是,她雖身處底層,可是她傳達出的,卻是滿滿地正能量。她讓我們看到,每個人都可以如她一樣,一邊掙著滿地的六便士,一邊還不忘在滿地泥濘里仰望屬于你的月亮。
無戒21天訓(xùn)練營15天,72號雨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