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又給我安排相親對象了”同事小玲(化名)又在辦公室抱怨起來,怎么感覺像在寫新聞······
“多給你找?guī)讉€相親對象不是很好嗎?這樣你就可以好好選擇,沙中揀金了?!?/p>
“但是現(xiàn)在我總覺得,我相親越多,越相不中。我也不知道是什么了。”
心疼同事三秒······
選擇多就真的好嗎?
我原本以為多找?guī)讉€相親對象是一件好事,畢竟可以多做比較,從中找到一個比較合適的,現(xiàn)在的相親也都是這樣的吧——選擇多總是好一些。但是我沒有想到,頻繁的相親讓我的同事如此抵觸和迷茫。選擇多就真的好嗎?
靜下心想想,其實,她說的也有道理,相親就像我們在生活中購物一樣,尤其是在某寶上的時候,面對眾多的商品,你會比較價格,質(zhì)量,好評差評······結(jié)果總是會不知所措,以致于不知該如何選擇,甚至最后放棄購物。
無論是在相親中,還是在購物中,我們之所以會被繁多的選擇所困擾,是因為我們總是期待還有更好的。關(guān)于對方(物品)的信息越多,我們思考的選擇的時間就會越少,一次又一次選擇的出現(xiàn),使得我們?nèi)ミ^多的比較優(yōu)劣,往往會是我們的思維產(chǎn)生慣性,總是會認為還會有更好的。
選擇的悖論
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曾經(jīng)做過一個實驗,讓受試者分別從20人(A組)和6人(B組)中選擇心儀的對象。結(jié)果發(fā)現(xiàn),A組實驗者的結(jié)果做出選擇的時間比B組較長,對于選擇更不確定不滿意,也更容易改變,甚至是心情也因此收到影響。
從人體大腦的生理結(jié)構(gòu)來看,當人們產(chǎn)生思考選擇的時候,前額皮層就會“發(fā)亮”。哈佛大學的曾經(jīng)一個實驗,是讓受試者參與一次連續(xù)復雜(信息多)的選擇,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久而久之受試者會心情焦慮,前額皮層非?;钴S,產(chǎn)生快樂的多巴胺越來越少,到最后只剩下無盡的失落的焦慮。
美國斯沃斯莫爾學院著名的社會心理學教授巴里·施瓦茨在自己的《選擇的悖論》(把社會現(xiàn)象寫成暢銷書,值得一看)一書中,提出了一個革命性的觀點:幸福意味著擁有自由和選擇,但更多的自由和選擇并不能帶來更大的幸福,相反,選擇越多,幸福越少!究其原因,施瓦茨認為,首先,當人們面對更多的選擇時,反而不能做出明智的選擇,因為我們的選擇總是受到錨定效應、框架效應、可獲得性啟發(fā)式等心理因素的影響。其次,即使人們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也不一定會感到滿足,因為適應效應、比較、機會成本等因素會降低我們的主觀感受。
有多少選擇時,更幸福?
面對讓我們苦不堪言的過多選擇,我們不禁會想,在有多少個選擇的時候,我們更能容易地做出選擇呢?
我也不知道是哪個大學做的實驗了,大概意思是讓商店銷售同一類型的商品,但是每一種商品的選擇種類有一種,四種,八種,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四種選擇的商店銷售此類商品的數(shù)量較多,其余的則較少。我們的前額皮層就那么大,所能容納的選擇總共就那么三四個,多了就會頭疼。
現(xiàn)在我們面對的社會,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工作上,配偶上,我們都面臨著撲所迷離的選擇,到最后還不知道該如何決定,以致于我們焦慮太多,還總是不死心地害怕錯過最好的。事實上,你我都知道哪有什么最好的,最好的不過只是我們用來麻醉自己選擇的一劑迷藥。
沒有選擇時我們感覺自己像囚徒一樣沒有自由,選擇太多時我們又覺得喘不過氣來。選擇究竟為我們帶來了什么?如果你做的每一個選擇最后都達不到你的預期和渴望,如果你執(zhí)意要把失望的原因歸咎于自己,最后必將久積成疾,“什么也干不成”的信念將把你活生生打垮。所以,選擇放棄是一種智慧,放棄選擇更是一種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