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悠然 圖/網絡
**-1-**
近日,在網上看到一個帖子,陳女士在網上吐槽自己休產假后,手頭拮據于是和老公協商,希望他支付這幾個月的生活開銷,結果老公給出了這樣的回復:可以支付,但多支付的算借你的,等你休完假再還我!
據陳女士介紹,她是2016年底和老公張先生結的婚,婚后家里的經濟制度一直是AA制,基本生活開銷兩人分攤。
但由于自己生孩子的緣故,工資大幅縮水,近兩個月到手的錢總共只有四千元,除去每個月的基本生活開銷和孩子的各種花費,每月剩下的錢還不到三百塊,這個月更是動用了之前的存款。
所以手頭拮據的她便和老公商量,讓他支付這幾個月的開銷,可萬萬沒想到,老公會給出這樣的回復。
這個帖子,立刻就在網上炸了鍋,但陳女士的老公不以為然:“孩子是我們共同的,撫養問題上我出一半她出一半,有什么問題?”
有什么問題?!這男人居然可以說的振振有詞,還質疑老婆薪水為什么會縮水?
這男人是腦子進水還是旁邊站著一頭驢,一直在踢他的頭。
女人懷孕十月的辛苦他怎么不AA感受下,
女人冒著生命危險才產房里生孩子的痛他怎么不AA感受下,
女人生產后面對的傷口的疼痛,積奶的痛苦、激素紊亂導致情緒低落他怎么不AA感受下。
女人把本身可以在事業上打拼的時間用來為兩個人誕下愛的結晶,要忍受休產假的減薪,
要面臨重回職場的壓力,
要面對以后家庭和事業的平衡,
這些男人怎么不說來AA一起分擔。
給一個剛冒著生命危險,給你生下孩子的女人談生活開銷要AA,多付的錢算借的。
你知道代孕的錢是多少嗎?
你知道母乳怎么賣嗎?
你知道育兒嫂的價格是多少嗎?
你知道一個女人為生孩子要付出多少嗎?這些你怎么不AA。
作為一個女人,如果我男人能承擔懷孕、生子,喂奶、養育這一切,我一定會責無旁貸的承擔起家庭的支出。因為在懷孕、生子、喂奶、養育這一系列的付出上,他對這個家庭的貢獻會遠比只出錢的我多。
所以這位張先生,真希望你能全盤體驗下懷孕生子這一系列過程。
-2-
年初,一部紀錄片《生門》曾震撼無數人。
它將鏡頭聚焦婦產科,講述了一個個母親,生孩子時多次命懸一線的真實故事。
夏錦菊生二胎時,被診斷為兇險性前置胎盤,在生產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大出血危及生命。
孩子順利降生,就在大家準備松一口氣的時候,大出血猝不及防地來了。面對每分鐘500cc大量出血的子宮,她很快撐不住了,心跳連續停了兩次。
醫生為了保住她的性命,建議切除子宮,可是只有33歲的夏錦菊不想這么做,她不想失去再做母親的機會。
醫生在權衡之后,做了最理智和正確的選擇。
[圖片上傳失敗...(image-d6a7da-1544100327638)]
事后醫生和她的老父親說:等于把她全身的血換了兩遍,才從死神手里救了回來。
老父親坐在醫院的長椅上,掩面哭了很久。
而她的丈夫,始終沒有出現過,理由是:工作太忙。他不知道,妻子在產室里經歷了怎樣兇險的一瞬,他可能差點就再也見不到自己的妻子。
一個女人要多愛一個男人,才肯冒著生命危險去為他生孩子。可是她們愿意為之冒險的男人配得上這份沉甸甸的愛嗎?
欲望都市里有一段關于生孩子生孩子的經典臺詞:
他們在老婆生孩子的時候缺席,在老婆生完孩子產假工資減半的情況下跟老婆談AA制,也難怪越來越多的女性對男人寒了心,不愿意走入婚姻。
-3-
我一直支持女人經濟獨立,不依附男人,但并不是說,女人經濟獨立了,夫妻就該在生活上劃分清楚,什么都AA。
陳女士之前跟丈夫商量的是AA制,房子首付他們AA,水電、車子油錢AA,當兩個人薪水相當,他們也自愿這當然可行。
但是陳女士生了孩子,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照顧孩子,薪水大幅度下降,這個時候還要求生活費AA真是可恥。
孩子是兩個人的,難道你以為你出了一個精子就萬事大吉,完成了你做丈夫,做爸爸的責任。
妻子因為懷孕生產遭受的生理、心里痛,這些你能分擔嗎?
新時代的女性鉆戒可以自己買,但是我要的那份愛你能給我嗎?
就像張愛玲說的,再厲害的女人也想花心愛的男人的錢,花自己的錢是成就感,花男人的錢是幸福感。
“你愛我”用什么來證明?
是我在產房前的陪伴,
是心疼我的辛苦,
疼惜我的脆弱,
是愿意花錢為我制造驚喜,……
夫妻是共同體,走入婚姻之后,是兩個人一起營造這個家。
我們不是室友,不是合租關系,不是你的花銷算你的,我的花銷由我負擔,而是我們拿出共同的錢,共同來營造我們這個家。
你有能力在金錢上付出多些,我就在時間上付出多些;
你生病了,我愿意放下自己的工作去照顧你;
我懷孕生子,你多承擔些家務,多給一些陪伴;
你落后了,我愿意伸出手拉你一把;
我跟不上時,也希望你能停下腳步等等我。
說錢是婚姻的照妖鏡,其實在錢上出現裂痕時,是心里先出現了偏差。婚姻里在錢上的計較,都是因為心里愛已經失衡了。
愿得一心人容易,白首不相離太難。但愿我們在婚姻里,能一直拉著彼此的手,相互扶持,不輕易丟掉對方,也不輕易迷失自我。
- END -
悠然: 曾經的媒體人,現全職陪伴兩個孩子成長,正面管教認證講師。寫情感,寫育兒也寫故事。在紛雜的生活間隙,依然有仰望藍天的憧憬,文字或許是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