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整理的一篇讀書筆記。
看李笑來老師的《把時間當成朋友》,其中一章講興趣:
“興趣真的重要嗎?”
1.他們并不是對所做的事不感興趣,而是沒有能力把這件事做好。
2.他真的對另外所說的事感興趣嗎?不見得,因為他還沒觸碰那件事,還沒有好好去做,或許碰到挫折后他會說這也不是我的興趣。
而后面說到這樣一句話,與自己的想法有些出入,“往往并不是有興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興趣。”開始分析這句話,結合書中觀點和自己的想法。
一方面來說這個觀點是對的:
人們花了時間精力甚至金錢成本把事情做好,成本不能白白浪費,做好了有成就感會帶來滿足感和幸福感,覺得這樣還不錯,自認自己適合,慢慢做得得心應手后自然發展成有興趣,有興趣一直保持這種狀態,這說明了做好了才有興趣;
或者說如果一開始有興趣去做,在做的過程中會有很多自己最初想不到的困難,高估了這種興趣,慢慢地自己做不來容易磨掉對興趣的愛好,容易自我說服原來自己沒有那么感興趣,不然怎么會做不好呢,容易自我懷疑也更容易放棄,這就說明了并不是有興趣才能做好。
而另一方面來說也不對:
一開始沒有興趣去做一件事情,僅僅是想把它做好,做好之后成就感有了,征服感有了,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既然這樣也沒有什么挑戰了,這樣想自然也不會發展成為興趣,或是如果還有挑戰繼續做下去,也不代表就產生了興趣,或許是找到新的挑戰再想證明自己的能力,這些都說明了不是做好了才有興趣;
或者有了興趣產生對事情強大的渴望和欲望,產生充足的熱情和信心,壯志滿懷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不管遇到多少困難都不減對它的執著,努力去把它做好,憑著這種熱情和熱愛還有努力最后真的把它做好了,這說明了有興趣才能做好。
這四種情況驗證了心智力量的不同所帶來做出的反應不同,從而做出的選擇不同,說明了心智力量的重要性。
結論是興不興趣、做好不做好都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因時而異。沒有確定評判,如果說普通的大多數是這種情況,或許另一大多數是我們沒有注意到的。這四種情況都不是特例也不是普遍,都有情況,可以單獨處在,也可以交叉存在。
比如我寫這段文字,最初沒想把它寫這么長,沒想分析四種情況,一開始只考慮正反兩種,在寫到第二個觀點時我發現還可以細分,正有正反兩面,反也有正反兩面,他們是主次矛盾和主次矛盾的主次方面,又發現這四種觀點又體現了前面的觀點,還可以產生新的結論新的觀點,于是就寫好了評價。
自我感覺還不錯,感覺自己做好了這件評論文字的小事。進行反省,回想自己做好是不是出于興趣,想寫評論應該是一種習慣了,談不上興趣,最初只是想以這種方式記錄下自己有感悟的話和自己的看法和觀點,以便收集資料以后好查閱,是鍛煉是思考也是積累。而慢慢養成習慣,不這么做會不安,因為對自己的記性也沒有那么自信,以及對靈感和感悟的珍惜,畢竟不同時候不同情況看的心態和認知不同,希望以這種方式見證自己的成長。
所以做好這件事無關興趣與否,有關有利有用與否,這又是另一種做好事情的因素。但如果要與興趣占上邊,也是可以的,這種有利有用變成一種興趣,于是想要做好,不辜負自己花的時間精力。所以再次證明,這些因素可以交叉存在,交叉影響。
又比如去串珠十字繡店,原本是做珠串珠簾手工線布花的生意,現在已經不做這個生意了,只做十字繡和表框。
和女老板拉話敘顧客情,“沒有利潤,也就沒有興趣了。生意難做,沒有利潤,同行都不做了,而且樣品也都沒有了,不知道做什么類型的珠。”
老板人很好,以前在這里學做花學做珠串,那時候她正放著《宮》《步步驚心》邊看,問她你也看這個呢,她說看看這里面的珠簾,學學人家怎么做的。
我問她看得出嗎,她說看多了就看得出,我對這個有興趣,邊看邊學慢慢就能看懂了。
我想,幾年前的我們,可能根本不會想到幾年后的情況,因為沒有利潤沒有謀生而失了興趣,從而我們沒有了店面可以去學習。
如果真的有興趣還是可以學習的,網上很多學習教程,淘寶有材料出售,通過自學也可以做到。但這會不會使人又失了一次興趣呢,這也說不定。
在學習上,也經常遇到這種問題,興趣與做好的問題。學習是個長期而見效慢的事情,要學好需要花費和投入很多時間精力,而這是很多人最不愿做的事。
慢慢地因為做不好所以連興趣都失去了,很想做好很有興趣卻困難重重,太焦慮太貪心渴望短期成功,沒有看到成效也不愿花時間于是就放棄了。
所以才會有很多“速成”產品生成并受到廣大歡迎。帶有“一個月學成”、“一個小時學成”這樣字眼的文章、課程特別讓人眼前一亮。
這些其實都無關興趣,最初是興趣帶動的沒錯,可是卻不是因興趣而有始有終。
那興趣真的重要嗎?
想了說了這么半天,然后我也暈了。
不管重不重要,有興趣都是好的。就像“有夢想總是好的,萬一實現了呢”,有興趣總是好的,萬一做好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