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來到《跟著李新學編劇》。我是李新。
這一講,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怎樣制造懸念。
我們都知道編劇的首要職責是吸引觀眾,而在編劇的吸引力法則中,有一個核心技巧就是制造懸念。
說到懸念,你是不是馬上就想到了一連串大名鼎鼎的影片?
其實,我們每個人天生都是制造懸念的好手。你可以想想在生活中,你是不是常常這么說,“你猜猜今天會發生什么事情”。其實這個時候,你就是在制造懸念。你通過一個問句,來抓住聽眾的好奇心,挑逗他們的興趣。
作為專業人士的編劇,我們又是如何制造懸念的呢?
拆分問題
編劇建立懸念的第一步,對問題進行拆分,用問題統領故事。
首先,每個故事都有一個核心懸念,比如:主人公最終能否收獲愛情?他會搶到那把寶劍嗎?她能成功為父親報仇嗎?世界會被拯救嗎?
故事開場時,編劇需要盡快幫助主人公提出這個核心的懸念,而且一旦提出,中間就不要改變,直到故事結束的時候,揭曉答案。
所以,這個核心懸念要足夠強大,強大到可以分解為無數個小問題。整個的故事就是要慢慢抖露小問題,慢慢揭示揭露信息,一直導向最大的答案。
整個大的劇有一個核心懸念,單集故事也有單集故事的核心懸念。
比如《甄嬛傳》,核心懸念是甄嬛在后宮能不能生存下來,單集懸念可以是:甄嬛是不是能順利進宮?甄嬛是不是能遇到皇上?甄嬛是不是能得到皇上的寵幸?皇上的寵幸會不會給她帶來危險?如果有新人來,甄嬛是不是還能得到皇上的愛?甄嬛被陷害的時候,她是不是能洗清自己的冤情?
你看,編劇每集給出一個小問題,就像游戲,每集一個打怪任務,打怪成功就通關升級。打怪失敗就換其他方式重來。
好,假設你已經進入到單集故事里,現在你仍然需要像細胞再次分裂一樣,把單集的核心問題拆分為更小的情節問題。
比如,這集故事講甄嬛剛生下孩子,她的宮殿就失火了,問題可以拆分為:甄嬛和她剛生的孩子能夠逃出火海嗎? 逃出來后,她能查出來是誰放的火嗎? 她查出來后,皇上會給她主持公道嗎?如果皇上不為她主持公道,她自己有能力對敵手進行打擊嗎?
你看,在單集故事里,你的小問題需要形成連環的邏輯鏈條。你提出一個問題,就解決一個問題,然后馬不停蹄地提出下一個新問題,進行回答。
對這些小問題的設置和回答,會讓觀眾一直跟著你走。你等于跟觀眾在玩一個游戲:我知道一件你不知道的事情。只要你跟著我看下去,就一定會得到答案。
制造懸念,首先你要學會拆分問題。
深陷絕境
拆分問題,是建立懸念的第一步,但完成這一步之后,你還要加深這個問題的緊迫感。如果緊迫感不深,觀眾依舊會打不起精神來。
編劇們的做法是懸崖抓手。這個詞很形象,吊在懸崖上,很有畫面感。
懸崖抓手經常出現在單集結尾的部分,編劇把主角逼到一個沒有退路的地方,讓他面臨看似無法逃脫的危險,或者在這個時候即將揭示一個巨大秘密的時候,但戛然而止,留下巨大的真空。這都讓觀眾有強烈的欲望點開下一集繼續追劇。
這種絕境逢生術在故事講述技巧中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大家熟悉的《一千零一夜》,講述者山魯佐德就是用每篇結尾留下懸念的方法來避免國王殺死自己。
懸崖抓手在今天的影視劇中被普遍應用。其實不光是在故事結尾,在所有的廣告切口處,就是所有插播廣告的地方,都可以用懸崖抓手,這樣可以保證觀眾在廣告之后還可以接著回來追劇。
舉個俗套的的例子:圣旨已下,主人公馬上要被斬首了,明晃晃的刀已經準備好,我們看到他家人絕望的臉。這時畫面切掉進廣告。下一場,一粒石子飛來打掉了鍘刀,天使官沖進來高喊“刀下留人”。
在使用這個技巧的時候,你需要盡可能地把主角逼到墻角,想方設法讓主角陷入死地,截斷所有觀眾腦回路能想到的出路,比如正面有僵尸,后門有匪徒,左邊是懸崖,右邊有蟒蛇。這時候觀眾自然會好奇,主角到底如何逃出去呢?然后再在下一場戲,你要想辦法解救你的角色。當然,你要想出一個非常規的方法來逃脫。
你可能會問,如果給主角的坑挖得太大,沒法填上怎么辦?那編劇是怎么想到解決方案的呢?
其實很簡單,角色必須在緊急情況下迅速想出解決方案,編劇可不一定,編劇有好多時間慢慢想,甚至可以提前規劃,在前面埋線,把求生的關鍵物品早早就部署在之前的場景中,用一閃而過的細節進行鋪墊,觀眾忽略了,但是你的角色記住了。
懸崖抓手也不一定非要生死攸關,有可能只是一條令人震驚的線索,編劇寫作時把人物的行為跟反應拆開就可以了。比如:讓警探看到一幅畫,神情大變,但不做解釋,切掉場景。
下一場戲,他轉場出現在自己兄弟的家中里,墻上掛著一幅一模一樣的畫。
拼圖游戲
要學會制造懸念,你得學會拆分問題,還要學習懸崖抓手的技巧,除此之外,你還得學會拼圖游戲。
這是什么意思?
所謂懸念,本質就是控制信息披露的技巧。也就是說,你所有掌握的信息,并不需要也不應該一股腦地傾瀉而出,而是巧妙地規劃每次要披露多少信息,披露哪些信息,怎么披露,哪個先,哪個后,什么要讓角色A知道,但角色B不知道,或者哪些只讓觀眾知道,角色不知道,有無數種組合和可能性。
從觀眾的角度來講,當一件事情沒有被完全解釋清楚而他又迫切想知道的時候,才會坐立不安。
那編劇們在實際寫作中如何操作呢?這就需要學習一個重要的講述技巧,叫做拼圖游戲。
顧名思義,拼圖游戲首先需要你把信息從一整塊切割成無數小的碎片,每個碎片都包含了部分的答案,但是在獲取所有碎片或者至少大多數碎片之前,角色和觀眾都無法得到完整的答案。
一般情況下,拼圖游戲分為五步。
第一步,給予。
我們假設拼圖的全貌是一只獨角獸,編劇首先要做的是把拼圖中的一大塊——比如獨角獸的后腿透露給觀眾和角色,這是為了避免故事的開頭信息太少,不知所云。
第二步,摻水。
接下來,我們為了避免故事變得直白,需要對拼圖進行“摻水”處理。
在獨角獸的拼圖中摻雜一些誤導性很強的河馬拼圖,讓主角和觀眾在收集碎片的時候誤入歧途,追尋錯誤的線索,提出錯誤的假設,從而最終讓謎底顯得更加誘人,進一步勾起大家的好奇心。
第三步,限能。
當然只從信息本身下手還不夠,我們還需要對故事中所有的角色進行“限能”。
什么意思呢?就是盡量不要讓任何一個角色知道獨角獸的全貌,每個人都掌握一些零散的碎片,而他們會根據自己所掌握的片面信息會對故事的真相做出盲人摸象的各種猜想——拿到角的角色會認為真相可能是一頭牛,拿到蹄子的以為是匹馬,拿到尾巴的甚至可能覺得是拂塵。
由于他們對真相的認知和理解各不相同,這些角色就會朝著完全不同的方向去努力行動,因此產生了更多懸疑和不解,增加了懸念氣氛。
舉個例子,主角大偵探需要偵破一起校園兇殺案,證人A聲稱死者是自殺,因為A平時總是看到死者生前在天臺自己孤獨地吃午餐;證人B聲稱死者是被同桌殺死的,因為死者生前曾經偷過同桌的手機;證人C認為死者是被黑社會滅口,因為他生前經常出沒在賭場和夜總會;而證人D則宣稱兇手是證人A,因為A在證詞上撒了謊。
這里每個人都相信自己對真相的理解,卻沒有人能完整地知道真相,于是所有證人都給主角破案造成了干擾,讓他在真真假假的信息碎片中間難以抉擇。
第四步,搜集。
當你把所有信息都隱藏在故事世界的各個角落之后,怎樣讓主人公完成拼圖呢?
這個過程叫做碎片收集,主人公需要去跟每個持有拼圖碎片的配角都發生互動,通過一個或幾個沖突與事件讓我們了解到配角的背景、三觀、目標和人性,而在這個過程中,配角所持有的碎片也自然落到了主人公手中。
第五步,試錯。
當主人公獲得了所有的碎片,就要與觀眾一道對雜亂無章的信息碎片進行組合和拼接,這個過程被我稱為“試錯”。
許多影視作品在真相大白之前都會先讓角色誤入歧途,先得出幾個錯誤的結論,甚至因為判斷的失誤再次把自己逼入險境,為最后與對手的決斗營造出最緊張的氣氛。
本講小結
這一講我們說了編劇是如何制造懸念的。制造懸念需要:
第一,拆分問題,在整個劇本的每個環節里用問題引導觀眾,引導故事。
第二,利用“懸崖抓手”的方式,讓角色深陷絕境,激發觀眾的好奇心。
第三,利用拼圖游戲,規劃怎樣披露信息。
在你的工作跟生活里,你還知道哪些制造懸念的方法呢?
歡迎你在留言區跟我們分享。
連載漫畫懸念設置的就很有套路,拿火影忍者來說,在世界架構的初期,沒有開始就鎖定邊界,而是不斷展開,并始終提供冗余信息。
所以這類作品的懸念不一定都是作者提前埋好的,而是可以根據后期劇情需要,來擴展世界來增加伏筆,或加工之前的冗余信息制作新拼圖。
我感覺最難的就是怎么把坑填的漂亮,挖坑誰都會,意想不到的填好很難,所以爛尾的很多,最后收尾的時候坑太多顧不上了。
我覺得是不是可以借鑒設計游戲關卡的思路,從結果倒退迷局,這樣挖坑會更合理、更好填一些。
有時候我覺得也可以把懸念設置的比較開放,就是這個問題,大家都看見了也擺在了所有人的面前,就是如何解決?
經驗還比較少,我能夠想起來的我看過比較有懸念的拆分問題和絕處逢生的影片是《127小時》講的是美國大峽谷,一個人騎自行車冒險,結果掉進峽谷一只手被巖石卡住困住了,最后自己砍斷了自己的手脫困。
如果你沒有看過的話,你現在其實已經可以想象得到,主人公面對的絕境是什么以及他可能會采取很多的辦法脫險,但是你仍然想去看怎么發生的。
把核心懸念拆分,通過問題統領全局,層層遞進,再讓主角陷入絕境,制造懸崖抓手,同時要控制好信息披露的技巧。
制造懸念,還可以通過多次反問來加強,讓人一次又一次的確認,說明這個方案的可行性確實低,不禁讓人懷疑。
甲:你確定?
乙:確定。
甲:真的?
乙:當然是真的了。
甲:你不會騙我吧?
乙:我騙你干嘛呢。
甲:Are you sure?
乙:......(無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