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506年,伍子胥為報父兄之仇助吳王闔閭攻破郢都,楚昭王攜家眷倉皇出逃棄都避難,落腳鄖地卻差點遇害,最后逃到隨國。
吳國軍隊包圍隨國,要求交出楚昭王。隨人卻斷然拒絕,還配合秦軍助昭王復國返都,“楚人德之”。
隨國與楚國的關系可見一斑。從某種意義上說,一部隨國史,就是一部隨楚關系史。
而隨楚“不解之緣”的締結和堅定倡導者,就是此前二百多年的隨國大夫季梁。其理論基礎也是他當時提出的“修政而親兄弟之國”的政治主張。
與強楚相比,以隨之小只能算是“彈丸之地”。因此雖然季梁當時即有賢名,并且輔佐隨侯使隨國成為“漢東大國”(漢水以東最大的姬姓諸侯國),但史料中卻對他記載不多,在《左傳》中更是僅有兩處。
魯桓公六年(前706年),楚武王率軍侵犯隨國,兩軍在瑕地相持。武王派人要求議和,隨國派出少師前往主持議和。
輔佐楚武王出兵的是楚國令尹斗伯比,他以敏銳的政治家眼光,對楚國的軍事行動進行了反省。他認為盲目的擴充軍備和宣揚武力,會迫使鄰近的小國跟隨國聯合而與楚國為敵,因此建議武王把軍隊擺出一副窩囊的樣子,給一向狂妄自大的少師造成錯覺,從而進一步讓楚國東進主要障礙的隨國驕傲與膨脹,以離散其與周邊小國的關系,再尋機各個擊破。
于是武王故意損毀軍容,接待少師。少師果然中計,請求隨侯追擊楚軍。隨侯急于出師,季梁趕忙加以勸阻。
他從楚人求和與“羸師”的假相,已了然楚軍的詭計——得天時而強大的楚軍表現出疲弱,正是要誘騙隨國上當。他指出,自古以來小國之所以能抗拒大國,所依賴的是小國得道而大國淫暴:
“所謂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君王常思利民為忠,祝史據實祭告為信。
對于隨侯和隨國的現狀,他在憂慮與激憤中一針見血:
“如今百姓還在挨餓,君王卻縱情享樂,而祝官史官在祭神時虛報功德,這樣的小國如何能夠抗拒大國?”
隨侯仍以供品豐盛純正而取信于鬼神進行辯解,季梁于是發表了奠定其哲學思想的精髓論斷:
“夫民,神之主也。”
民為神主!這一哲學命題的提出前無古人。
他認為,一個圣明的君王應該首先把百姓的事情辦好,然后才是致力于祭祀鬼神。祭祀時犧牲肥碩完整,只是向神表明了“民力之普存”;黍稷清凈豐盛,標志著“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把甜美芳香的美酒獻給神,象征著“其上下皆有嘉而無違心”。對于隨侯的供品“馨香”,他也一并歸功于舉國上下講求德性而沒有讒言和邪行。
接著,他向隨侯提出了“務其三時,修其五教,親其九族”的施政方針,指出如此才能“民和”,才能“神降之福”,才能在施政過程中“動則有成”。反之,如果“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只靠祭品豐富,“何福之有”?
對于內政外交,對于隨侯如何“庶免于難”,他的建議也是隨國立于諸侯之林的總綱領:
“修政而親兄弟之國。”內修國政,外結睦鄰。
正是這一綱領的貫徹和延續,不僅使其時“楚不敢伐”,還讓二百年后楚昭王免于變身“吳囚”!
但是,季梁的施政綱領在隨國的執行可謂困難重重。兩年后的前704年,楚人從隨侯對于少師的寵信中找到了機會,加之隨沒有參加楚君的“沈鹿會盟”,楚武王再次親自率軍討伐隨國。
季梁先后提出了“弗許而后戰”以激勵士氣、“無與王遇”以避實就虛的軍事思想和作戰方案,均由于少師的阻撓而未被隨侯采納,終于在速杞交戰中大敗。隨侯逃走,斗伯比俘獲了隨侯的戰車和車右少師。
根據其它文獻記載,同樣由于隨侯對季梁的治國方略多有違逆,前690年隨國對楚的青林山之役還有一次慘敗,致季梁郁郁而終。
但這兩次終敗于楚的戰爭結果,卻均是楚軍忌憚季梁的存在,從而與隨國訂立了盟約而歸。這些盟約,正是日后隨人拒絕交出楚昭王時所言“世有盟誓,至于今未改”中的盟誓。
然而,讓后世記住季梁,更多的還是因為他的歷經千秋仍熠熠生輝的“民為神主”思想。
史家公認,中國的民本思想源于《尚書》的“民為邦本,本固邦寧”與“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季梁的民“主”,比《尚書》標榜的民“本”豈止進了一大步,他破天荒地確立了“民”對“神”的主宰地位。在那個時代,他已明確警告統治者:“如果民心背離,鬼神要降福也無能為力!”
只是后世的統治者,或者不能正視現實,或者出于維護統治的需要,對“天命神權”這一神圣光輪不斷標榜和涂抹修飾。然而,站在歷史的每一個轉折點上回望,歷朝歷代一次次的“造神”運動,何曾抵擋得過滾滾向前的時代潮流?
卷內篇目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