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閱讀了朱光潛先生的《無言之美》一文,初讀覺得晦澀;再讀,理清“言”和“意”的關系;三讀,方悟無言之“美”。
文章先用孔子和子貢的對話引出本文的話題“無言”,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接著分析了“言”和“意”的關系:言所以達意,然而意決不是完全可以言達的。為了闡明二者的關系,以”從言達意“的文學為例,說明文學乃至一切藝術都是盡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以言表意,也無須全然以言表意,即說明無言之美。
然后又運用舉例論證的方法,分別從繪畫的選擇之美、文學的意蘊之美、音樂的無聲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來論證作者的觀點,最后點明本文的中心論點:”說出來的越少,留著不說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p>
掩卷而思,忽想起《紅樓夢》第四十八回中香菱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痹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之所以被認可和傳唱,經久不衰,更多的可能是因為詩詞語言的凝煉、傳神,寥寥幾字就能傳達出內心所想,還能就讀者文化素養的差異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思考。這不正體現了”無言之美“么?
除此之外,還有《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結尾”我們回來的時候改乘圣瑪洛船,以免再遇見他。“菲利普一家在哲爾賽島上遇到落魄的于勒,改乘后”以免再遇見“,遇見了沒有呢?包括后來他們又是否會再次相遇呢?作者把這些問題都留給了讀者,可以發揮我們的想象去構思以后發生的事情。因為,作者的寫作目的已經明確了,在那個金錢至上的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自私、冷漠值得引起每個人的深思。
《皇帝的新裝》文末,那個敢于說真話的小孩子結局會怎么?皇帝會不會制裁那兩個騙子,從而清醒過來呢?這些都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發揮空間,這空間也體現了”無言之美“。
讀大師的書,走自己的路。我想到了我的文字,曾給朋友訴苦說一提筆就剎不住車,如今想來,是不是因為自己廢話太多了呢?與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說出來,不如留一大部分讓欣賞者自己去體會。
當思之,當慎之,當改之。是為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