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這周在訂閱的欄目中看到的一個話題是:如果提問。一個好問題是建立在怎樣的基礎上的?首先,能夠通過搜索引擎能解決的問題就自己解決,不要做“伸手黨”;其次要明白自己提問的目的是什么,有時候沒有定義清楚自己到底想問的是什么本身就是一個問題;最后,需要有選擇,方便別人回答,也就是說提問本身是雙方互惠的過程,而不是提問方一味地索取。
? ? ? ? 要做好以上三點,本身要求提問者在提問之前,在自己現有的平上做好功課。也就是說“當我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內心是坦蕩和真誠的,我已經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做了足夠的功課,并且確實不是抱著伸手黨的心態來請教的”。在做這個功課的時候,很有可能就把自己原先的問題重新定義了,讓原先的問題清晰了,甚至已經解決了原先的問題,進而已經成長了一點,對于問題會更深刻,如此,自己的思考能力才真正的開始提高。當然,在這樣的情況下依然存在問題,那么想必更能知道應該向誰去求教。
? ? ? ? ? 因此,提問是開啟自己真正思考的鑰匙。
? ? ? ? ? 為什么看了那么多文章依然覺得腦中無物?為什么看到不同的觀點總是會有種被打臉的感覺?為什么聽了那么多課程,依然覺得心中有些空落落?為什么知道那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一生?
? ? ? ? ? 我認為,有一個原因很容易被忽視,那就是在看,在聽,在學的時候,我們忘了做一件基本的事情,那就是:提出疑問。沒有疑問,一味地接收,就不能有所辨別,也就沒有在腦中真正把這些內容過濾一遍;沒有疑問,就沒有自己的思考,自然不能刻入自己的腦中,融入自己血液。
? ? ? ? ? 生命亦是如此。每個人都是帶著自己的疑惑而來,一生或許就是在一個個問題的探索中連成一條線索。倘若沒有這些困惑,便不會上下求索,生命便沒有一條主軸線。在每個階段,遇到的困惑不同,所以會有不同的途徑和方式去探索,于是所接觸到的人,事,書,文字等等都是如此,觸動了你心底的那個疑問,為你慢慢揭開迷霧,于是它們便都成為了自己的一部分,否則都只是見過,聽過。
? ? ? ? 提問,激發起你對一切的好奇。所以,請帶著疑問去學習,而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不是為了刷存在感而去學習,真正的學習并不是在裝點門面,而是在為自己的生命解疑釋惑。如此,你便有了主心骨,不會在那么多的付費學習中不知所措,不會因為有那么多精彩多課程需要學而焦慮,更不會在權威面前被動地接受他們的答案,去給自己死搬硬套。
? ? ? ? 請你明白,每個人的經歷與經驗都存在差異,無論面對什么言論,請多從不同角度多給自己提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首先是提給自己的,而不是為了顯得聰明而故意設置的;這些問題大部分是需要自己去探索的,但是也不要因此固步自封,不去求教,只是需要帶著坦蕩與真誠;這些問題很有可能不是一時半會兒能解答的,或許需要隨著生命的推進而慢慢清晰的,或許一生也不能得到答案,所以請記下你的疑問,請保存一顆探索的心,并且請保存耐心。
? ? ? ? 在未來成長的道路上,請你的大腦時刻帶上“提問”這件武器!
自問:從什么時候開始,對提問突然有了這樣的認識?
自答:在閱讀《Beyond feelings—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時,漸漸明白所謂的critical thinking,并不是一定得尖銳地向對方提問,并且一定需要與對方意見相左,相反地,它是告訴你從不同角度出發,多問一下問題,如此你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一個問題,經過這樣的探索,最終即使你接受了對方的觀點,那也是critical thinking。在閱讀過程中,終于發現自己邏輯差,不會判斷,看問題單一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面對別人的觀點,我從來不曾好好從其他角度去問問題。認識到這一點,我自己都覺得很震撼。再后來,在聽李善友老師的《第一性原理》課程時,我發現,他的演講就是一個由一個問題連城的邏輯,所以,問題把框架構建起來了,把邏輯說清楚了。此刻,我才徹底明白了提問的真正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