穎欣何
獨立雙子女
讀書/寫文 、行走/看世界
煲湯/養花、早起/愛運動
(圖片來自網絡)
《讀在大好時光》是魏小河繼《獨立日:用一間書房抵抗全世界》后的第二本書,最初知道魏小河是通過他的公號:【不止讀書】。
知道他是寫書評的人,知道他看了很多書。
因為我開始通過寫書評進行自己寫作的刻意練習,所以對魏小河的關注開始多了起來,于是也就讀起了他的書。
《讀在大好時光》全書一共有五章:分別是讀在清晨、讀在午后、讀在深夜、讀在路上和讀在大好時光。
魏小河把讀過的書像菜單一樣,通過書評一篇篇告訴讀者,清晨的時候或許可以讀點輕快的關于生活的短篇、而把深刻凝重關于談論人性、社會,引發思考的長篇留在了下雨的深夜。
不同時期讀不同的書,確實能夠讓人產生不一樣的心境和思考,大概像每一種不同的食物激起我們關于味蕾的記憶。
魏小河看的書基本上都是小說類較多,而我的閱讀則偏向實用管理類居多,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除了對書中介紹的書想要一讀究竟外,對關于讀書和書評,則有了很多個人的思考。
--------->>
1、我為什么要寫書評
<<---------
在寫作的定位上我嘗試過很多方面,可是唯有讀書這件事是我覺得能夠樂此不疲寫下去的。
因為喜歡讀書,記性又不好,讀完書總會有很多的個人思考,有時候讀到好書,還會有一種這么好的東西不和朋友分享就可惜的心態。
于是,就這樣,一篇兩篇,慢慢的寫了下來,也開始在讀書和寫書評上慢慢積攢出了一些個人的心得體會。
寫書評最大的好處還在,它幫助我完成知識的儲存和管理。
上次在我們的自律群里,有朋友想了解R90的睡眠模式,我記得在《睡眠革命》這本書,有讀到過,于是就在自己的公號里找到了關于這本書的讀后,和小伙伴們進行了分享,讓大家覺得干貨滿滿。
當時很慶幸自己看完書后有去進行自我的思考和加工,并且集合成章。
在寫作的初期,我們先不要顧忌太多文筆章法, 懷著一顆真誠的心,先寫下來,之后寫得如何,才是我們下一步應該思考的問題。
寫下來的才是我們的。
(魏小河的另一作品)
--------->>
2、寫書評的意義是什么
<<---------
寫書評其實是很個人化的一件事,它就像我們平時去一家餐廳吃飯之后,在大眾點評寫下一星兩星的評價,但似乎又有些不同。
這個不同之處在于,我們對食物可能只會有好吃或不好吃的感官感受,而不會去考究這道菜要怎么做。
但閱讀后我們會有所思考,思考之后會有所行動,而寫書評對我最大的意義就是,能夠將書本的精華最大化的汲取,然后通過寫作進行個人知識體系和行動的內化。
如果沒有汲取轉化與行動的過程,就會容易陷入讀了那么多書,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唏噓中。
對于大眾來講,他能夠通過你的書評去初步了解一本書,然后做出自己的選擇。
就像在看《讀在大好時光》這本書時,對于作者描述到的一些關于書的細節,也會讓我產生想要去讀或者不讀一本書的沖動。
寫書評在某種程度上也與作者起到了一定的鏈接,當作者看到自己的書被解讀,被喜愛,對于作者來講何嘗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在寫書評的過程中,也像是和作者進行了一次談話。
(魏小河本人)
--------->>
3、關于讀書寫作,這本書教給我的
<<---------
讀書,當是一本一本地讀,但是談書,最好能一本帶出多本,不是顯擺或者掉書袋,而是參差對照,找到觀看一本書的不同視角,最淺層的作用也可以豐富文本。
要將自己讀過了的覺得喜歡的書介紹出來,是應該將這本書的作者、他的生平和一點有趣的小故事,融合著這本書來一起談談的。
而這樣的寫法,對于小說和隨筆來講就更加有必要了。
寫書評作為讀者揭開一本書神秘面紗第一站,在文字上是應該要有趣味和取舍的。
書太多了,文章太多了。讀得用心,寫更要用心。
每一個寫作者都應該不希望臨終回望,自己一生盡忙著和爛人較勁兒,和神經病耗神。
所以,少談八卦,多讀書。
(魏小河本人)
人與書相逢,無異于兩個人的相逢,是終成陌路,還是永為知己,靠的是心有靈犀,靠的是緣分。
在看完這本書后,我覺得無論在讀書還是在寫書評、寫作這件事上,都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
當文字給你打開了一個視野,你就會謙卑,同時進取。
最后以書中的這段話作為結尾:讀書,本來就是一件幸福的事,雖然很多人講,書評是速朽的東西,是末流中的末流。
不錯,確實是這樣,但也沒什么不好,萬世蒼蒼,不是人人都要成為英雄,也不是每一件發明都必須改變時代。
小道未嘗不是道;末流,也是流。
能夠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好好地生活,有滋有味地讀點書,已不負大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