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茶心,日本的茶道

關于茶,大家都是再熟悉不過了。對中國人來說,有茶藝茶文化,卻似乎沒有茶道。茶更像是一類很生活化的飲品,屬于生活必需品。

在日本人看來,茶并不僅僅是通過某種飲用方式體現一種理念,它更是對生活藝術的虔誠信仰。倉岡天心在《茶之書》中也闡釋了這一理念,提出了東方人的生活美學感悟。自問世以來,《茶之書》就成為論述日本茶道的經典之作,至今無人超越。

薄薄一本小書,倉岡天心很用心地將茶、茶的流派、中國與日本對道的理解的不同、茶室布置和茶道大師的故事等方面,向我們闡釋了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茶道似乎并不僅僅是一種文化,而是影響范圍甚廣的生活理念。“道”一詞反復在書中出現,不僅僅是煮茶的過程,從茶室的擺設,到房梁粗細、物品的擺設,茶室露地小圓的干枯松枝、石頭青苔的存在,都力圖顯示著一種沉穩安靜又富有力道的氛圍。

因此,在讀《茶之書》時,就出現一個問題,中國的茶之于日本的茶,究竟有什么區別?

茶是中國南方土生土長的植物。在神農嘗百草的時代,茶樹已被人們當做草藥來使用,在古時,茶的稱呼有多種,直至公元4至5世紀,我們開始逐漸將這種植物統一叫做“茶”。唐代茶圣陸羽撰寫了《茶經》,將茶文化介紹得精妙且系統。煎茶、點茶、淹茶,各自有一套手法體系,古籍中斗茶的記錄也都有趣熱鬧。直到宋代高僧圓悟禪師書寫了“茶禪一味”,被日本禪僧榮西帶回日本,后經過一休宗純、村田珠光、南浦昭明、千利休諸禪師的發揚光大,漸漸發展成日本茶道,而“茶禪一味”被視為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

吳鉤老師曾在“騰訊·大家”專欄里提到中國宋朝的茶文化:“入明,朱元璋也是粗人一個,他極力倡導的社會風氣依然是尚質不文,還曾下詔罷貢團茶(團茶的制作工藝過于繁復),改用散茶。由是,整個社會的審美習慣被扭轉到跟宋時完全相反的方向上,像宋人點茶那樣的精致技藝,自然不會受歡迎,遂成絕唱。倒是日本人追求精致,因此才可能將唐宋人的插花藝術發展成花道,將宋人的點茶技藝發展成茶道。”

乍一讀來,心中十分可惜,我們的茶技就這樣被日本人發揚光大,我們留下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隨手一泡,喪失了太多美感與儀式感。

然而,我們沒有茶道,“儀式感”的確不足,但中國的“道”,卻是“法天貴真,不拘于俗”的灑脫與普世之道。

現代日本茶道,我們最普遍了解的,應當是抹茶。每一個動作,每一道工序都有一套規范。由此我們能夠延伸到日本人的工匠之道,心不逾矩,虔誠優雅,純凈極致,千萬遍的重復而不變,乃是日本人的道。看日本類似于《壽司之神》的電影,種種壽司,十年內一雙手握出千萬個壽司,卻都一樣的工序。中國人的道,更多依托于老子的理念之上,心中悟道,不拘于俗,形變神不變,每一個人靜心品茶的時候,腦海里過的都是不一樣的故事與體驗,卻萬變不離其宗,學會安身于大千世界,卻不喪失自己的立場。

因此,如果日本的茶文化可稱之為茶道,那么中國的茶文化,我可以叫它茶心。

雖然,如倉岡天心所說“手上那杯茶,依舊美妙地散發出花一般的香氣,杯中再也不見唐時的浪漫,或宋時的禮儀了”。不過,茶作為一個載體,在這車水馬龍的水泥城市間,它的清新馥郁,將我們帶回到大自然,回到生活本身,落到內心的一份寧靜舒暢,便也足夠。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專題:茶香】 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國的茶文化。 而中國寺院的喝茶、茶湯禮的盛行,是禪學與之結合的現實前提;日常生活中...
    南陽雅月閱讀 3,020評論 3 9
  • 【日】布目潮渢 著,蔡毅 譯【俱舍制作】(編選、錄入、校對、排版、配圖) 說到中國茶,綠茶應該是主流,但在日本,最...
    俱舍閱讀 2,414評論 1 7
  • 中日茶文化的交流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一千多年來綿延不斷。茶文化由萌芽到逐漸發展,作為中日文化交流關系的紐帶,一...
    和寂庵閱讀 1,517評論 1 2
  • 快樂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壓城的烏云。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邊重疊著,在‘夕陽無限好’的時候,就給你造成一個美麗的...
    拾光李閱讀 488評論 0 2
  •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合家團圓的中秋節,今天中午我們去艾哲奶奶家吃午飯了,午飯后艾哲跟她大媽去跟姐姐玩了。她下午回家后拿...
    艾哲麻麻閱讀 176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