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他以703分的高考成績成為北京地區的理科狀元,我們知道,這樣的成績在中國上任何一所大學都是綽綽有余的。然而,他沒有去第一志愿的清華,也沒有去保送他入學的北大,而是向美國的大學提出了留學申請。
在他看來,以他這樣的成績錄取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事情就是這么蹊蹺,他的申請先后被美國包括哈弗大學在內的11所大學拒絕了。
他叫李泰伯,那年,2010年,他18歲,當時就讀于人在附中。
為什么有這么個名字,他的父親給予了這樣的解釋:之所以給李泰伯取這個名字,是從《論語·泰伯》中得到的啟發,他希望這個孩子將來做事謙虛、誠懇,生活得安然、踏實。看得出一個父親的良好用意。
同學眼中的李泰伯,絕非是一個“書呆子”,作為人大附中志愿者團隊負責人,他經常和同學們一起參加各類社會活動,不僅如此,他還是班長、校學生會主席、模擬聯合國主席,三次獲得全國數學競賽冠軍。
班主任湯步斌這樣評價過李泰伯:“他是個有領袖氣質的人才,不僅成績好,而且組織能力非常強。”,是“德、才、貌三者集于一身的領袖級人才”。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在我們眼里品學兼優的高考狀元,竟然被美國的大學拒絕了,而且是11所,這很讓李泰伯不堪,讓他的家人不堪,也讓我們中國教育不堪。
我們無需去知曉他被拒絕的理由,也無法判斷拒絕的理由是否讓人信服,但既然能被11所大學先后拒絕,不用猜,一定有個你可以通用的理由,這就是,他不是美國大學需要的學生。
雖然,我們不知道李泰伯被美國大學拒絕的真正原因,但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出中美教育的差異和評價學生的標準的不同,才是這次拒絕事件的真正推手。
高考分數再高,充其量也只是一場考試的成績,不能說明什么,高分低能大家見得多了,我們在為高考狀元歡呼的時候,不要忘了早年的那些狀元許多都已經如巨星隕落了。一場考試的偶然性或許能給你提供一個不錯的機會,也可能帶給你眼下的窘迫,但最終都無法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因為,成功不是靠分數來衡量的。
雖然后來有三所香港大學為李泰伯提供了全額獎學金的名額,使他的求學之路一路通暢,但我們在為他感到慶幸之余,不應該忘了高分被拒的難堪。這種難堪顯得有些沉重。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堅守著的理念和標準已經和符合科學的價值和標準漸行漸遠了,我們可以獲得一時的高分甚至是局部的成功,但這種缺乏普世價值和理念支撐的一時成功是一定不會長久的。
教育資源的不公平和戶籍的限制,在大城市里產生幾個高考狀元本身就是這種不公平的體現,在我們為高考狀元忘情地歡呼雀躍時,不要忘了這種不公平給眾多的寒門學子帶來的羞辱和不堪,建立在這種不公平基礎上的高考,冒出幾個高考狀元是絲毫不值得驕傲的。
我們希望看到有曠世奇才的出現,但真正給寒門學子帶來出路的公平教育,才是值得大家期待的。
李泰伯的高分是幸運的,被美國大學拒絕又是悲哀的,這也就是在往后的八年里,“李泰伯”的這個名字都依然被很多人當做中國教育體制失敗的代名詞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