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莎士比亞所說的,"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許多人都解讀過《西游記》,揣摩吳承恩的寫作意圖,各人解釋也各不盡相同,而今何在的《悟空傳》算是對西游的一種顛覆,完全另類的解釋。在他看來,西游就是一場被精心安排成自殺的謀殺,是一個悲劇。
我們都看過央視版的《西游記》,可以說那一版本的西游對我們的觀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總是以為西游就是唐僧師徒四人歷盡磨難修成正果的故事,然而今何在的《悟空傳》給予我們一個全新的解釋,西游就是一場謀殺,看似無理,實則也是有幾分說服力的。
《悟空傳》里的唐僧四人并不是我們以前看到的齊心協力,斬妖除魔的形象,而是師徒四人各懷鬼胎。唐僧的三個徒弟不是來保護他的,反而經常欺負指使他,甚至想要殺了他。取經路上的唐僧不是那個不是人間煙火的高僧,而是張口閉口都是臟話,還有些輕浮的市井流氓的形象。
在今何在看來,西游就是一場賭斗,涉及眾神和西天諸佛的一場豪賭。西游的起因就是金蟬子質疑如來的小乘佛法,要跳出如來的掌控,修大乘佛法。西游實質上也是在賭眾神和西天諸佛并不能完全掌控人的命運,命運是可以被自己把握在手中的。于是,眾神和西天諸佛給唐僧安排了戴罪贖身的三個徒弟,給他安排了九九八十一難,逼迫著他們去西天取經,逼迫他們去修成正果。
書中所謂的神,已經完全喪失了自己,都是為了一己私欲而活著,他們只關注自己過得好不好,不管凡人的死活,藐視生命。人是神創造的,在神看來,人存在的意義就是供神玩樂的,沒有自己的選擇權。順應神的旨意就是對的,忤逆神就被稱之為妖。妖和神的區別就是誰更聽話。
孫悟空生來就是不聽話的猴子,這也成就了他古往今來最大的妖。孫悟空是一個異類,他擁有強大的力量,不愿被所謂的神管束,立志要追求真正的自由,這也意味著他將會和整個天地的神還有西天諸佛作對,也最終注定他的失敗,他的悲劇。
天蓬和阿月的愛情是純真的唯美的,一切卻都被孫悟空的到來所打破了,他打破了天空的秩序,也打破了天蓬和阿月的愛情。天蓬只是因為沒有遵循天帝的旨意,就被貶下凡間,投胎做了一頭豬,讓他在心愛的人面前永遠抬不起頭。
沙僧也許是最悲慘的一個人物。他向孫悟空丟了王母最喜愛的琉璃盞,卻救下了王母的命。而事后王母沒有任何感激之情,反而怪罪他打壞自己最喜愛的琉璃盞,貶他下界做妖精。整個西游路中,他都在尋找琉璃盞的碎片,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尋齊碎片,重回天界。
師徒四人都是被命運丟棄的,眾神為了證明自己的權力,逼迫他們去西天取經,修成正果。而所謂的修成正果到最終不過是毀滅。路上有許多妖精阻礙他們,有好意的,也有不懷好意的,都是命運的丟棄者。
《悟空傳》中貫穿了一種思想,命運是由天定的,是無法改變的。而孫悟空的存在就是為了打破這一界限的。眾神想要掌控他們的命運,遭到反抗,與所有的神佛為敵,注定了他們的悲劇結局。然而即使知道自己無法改變結局,會死亡,但是他們還是不顧一切的去爭取。我想,今何在就是想要表達這種反叛精神吧。社會就是一個囚籠,我們雖被關在籠子里,卻也不會坐以待斃,任人宰割。雖然最終唐僧四人都走向了滅亡,但是如來最終認輸,這個結局是他沒有想到的,他們四人的命運被改變了。
也許西游就是這樣的一種悲劇故事,也許是我們喜聞樂見的大圓滿。不管是哪一種,它都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樂趣,教會了我們許多東西。認定了就不要放棄,它最終也許就是我們所想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