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近寫文章時總是不由的想到一個問題:
理性太熱衷狡辯,
語言尤其善于自欺。
同一個故事可以提煉出一堆互不相關的道理,
甚至可以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
如果不用邏輯加以約束,
簡直怎么說怎么有,
根本無法論證道理的合理性。
語言到底活份到什么程度呢?
舉個例子。
最近追劇達人們好像在看《遇見王瀝川》,
鋪天蓋地的推薦、討論、花癡文章在刷屏,
我剛才翻“堆糖”,竟然看見這部句的千字影評,
要知道,“堆糖”可是一個圖片分享平臺。
這個影評用的標題是“愛是想要碰觸又收回手”。
這個句子很有名,是塞林格的短篇小說《破碎故事之心》里最為耀眼的一句話。
愛是想要碰觸,又收回手。
對于所有或凄美,或蕩氣回腸的愛情故事,
這句話表達得是多么貼切。
但是你想過沒有,
貼切,對于語言來說,簡直易如反掌。
1.小明走過河邊時剛好發現小剛落水了,他第一個反應是馬上下水施救,目測距離應該是觸手可及,但是轉念一想,小剛平時總欺負他,決定還是算了。
恨是想要碰觸,又收回手。
2.小明逛街時看上一條裙子,剛要伸手感受一下材質,一眼瞥到價簽,心馬上涼了下去。
窮是想要碰觸,又收回手。
3.下班后,小明路過面包房,被芝士的香氣吸引得邁不開步,一天工作這么辛苦也該犒勞自己一下,她取了蛋糕排在一對情侶后面等著結賬,前面那個苗條的姑娘和男朋友有說有笑,小明看了看自己,把蛋糕放了回去。
胖是想要碰觸,又收回手。
4.每天都追的《遇見王瀝川》馬上就要開始了,小明在視線所及的范圍內沒有看到電視遙控器,也許在臥室,也許在沙發底下,于是小明不再關注墻上的時鐘,而是繼續癱在沙發上無聊的翻著手機。
懶是想要碰觸,又收回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