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棠】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敗,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說。
【詞譯】
蔽芾(fèi):枝葉茂盛的樣子。一說幼小的樣子,有說“芾”同“茀”,草木遮蔽之意。
甘棠:即杜梨。又名棠梨、白棠,葉圓有尖,花水紅色,果實扁圓而小,累累枝頭,味酸甜,故名甘棠。因為它枝干高大,古代常植于杜前,所以稱為杜木。
翦:翦(jian)斬斷,剪斷。指剪其枝葉。
召(Shào)伯:召公奭,姓姬,名奭(shì)。
茇(bá):草舍。
敗:毀壞
拜(bài):屈也,挽其枝以至地也。《韓詩》、《魯詩》中作“扒”。
憩(qì):休息。
說(shui):通“稅”,停止,歇息。
【釋文】
棠梨枝繁葉又茂,不要修剪也莫砍伐,那曾是召伯居住的地方。
? ? 棠梨枝繁葉又茂,不要修剪也莫毀壞,那曾是召伯休息的地方。
? ? 棠梨枝繁葉又茂,不要修剪也莫折損,那曾是召伯停歇的地方。
品讀[國風?召南?甘棠]
* 古人睹物思人的文學手法
* 了解《詩經》歷來不同的版本
* 認識歷史上真實的召公奭
“蔽芾,小貌”—《毛詩》【漢】毛亨
【大白話】
蔽芾的意思是幼小的樣子。
“拜之言拔也”—《毛詩鄭箋》【漢】鄭玄
【大白話】
“拜”就是拔的意思。
“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懷棠樹不敢伐,哥詠之,作《甘棠》之詩。”—《史記?燕召公世家》【漢】司馬遷
【大白話】
召公奭治理岐山以南的西部地域,也就是召南地區,治理的非常好,人民都過的安寧祥和。他有一次到基層地區去巡視視察,正好有棵甘棠樹,他在巡視的過程,也不想去打擾百姓,就索性在甘棠樹去處理公務,判斷訴訟,然后當地的人民從公侯到百姓,所有的問題,他都能處理的非常得當公平,大家都各得其所。召公去世以后,百姓們非常思念懷念他,以至于睹物思人,寫了這首《甘棠》的詩歌來紀念他。
“武王即位,太公望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畢公之徒左右王,師修文王緒業。”—《史記?周本紀》【漢】司馬遷
【大白話】
周武王剛即位的時候,太公望,也就是姜子牙是他的太師,周公旦是他的輔佐,召公和畢公之輩一起幫助輔佐周武王,繼續發揚光大周文王的基業。
“已殺紂,周公把大鉞,召公把小鉞,以夾武王,釁社”—《史記?魯周公世家》【漢】司馬遷
【大白話】
周武王伐紂,滅了商朝之后,在建立周朝的祭祀典禮上,周公旦手持大鉞,召公奭手持小鉞,在周武王兩側,進行祭祀。
“成王既幼,周公攝政,當國踐祚,召公疑之”—《史記?燕召公世家》【漢】司馬遷
【大白話】
周成王繼位時很幼小,無法實際擔當統治者的職責,周公旦就輔佐攝政,召公奭對周公旦有所懷疑。
“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錯四十余年不用”—《史記?周本紀》【漢】司馬遷
【大白話】
周成王、周康王統治的這段時間,由于有周公旦、召公奭這樣的賢臣輔佐,使得有四十多年,周朝非常的安寧,甚至都沒有使用過刑罰。
《詩經》的版本
《詩經》這本書最早在漢代有四個著名的傳習本子,分別是《毛詩》(毛亨)、《韓詩》(韓嬰)、《魯詩》(申公)和《齊詩》(轅固生),這四家都是當時解讀傳習詩經的著名版本,在文字對《詩經》原文的引用也有些差異,最后慢慢地《毛詩》盛行流傳下來,我們現在讀的《詩經》的版本主要就是《毛詩》的版本,其他的三家都慢慢消失在歷史的長河里了,清代的學者從各種文獻中,又去找出了《韓詩》、《魯詩》和《齊詩》的一些內容,清人王先謙就編撰了一本《詩三家以集疏》,就是對散逸失傳的《韓詩》、《魯詩》和《齊詩》這三家的《詩經》版本做了考證和梳理,對于我們現在重新解讀《詩經》非常具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