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7年年初開始,我就立Flag表決心,今年的一個命題是:要好好玩兒。如今一個季度過去,在這件事上,我客觀的評估了我的表現,結論是:依舊沒到合格(哭)。因為我發現:原來好好玩兒比天天向上難多了。
有所不為
我記得曾經舉過兩個對比的例子:早起的一天,但是專注度反而沒晚起的一天高。為什么呢?后來我發現,因為早起的那一天,我很容易形成“今天時間總量很多耶”的心理暗示。所以反而在做事的時候比較磨蹭,也容易在多件事情之間頻繁切換;反觀晚起的那一天,因為我感覺時間就那么少,所以趕緊挑了必須完成的那兩三件事去做,不知不覺的,就進入了高度專注的狀態。
這其實就是對待時間態度上的帕金森定律:當你給了自己足夠的時間,你反而會因為這種充裕的暗示,而把事情做到最后的一刻。當然,在這過程中,你還很容易形成“哇,我一直好努力”的假暗示。為什么叫假暗示?因為這種狀態一旦長期持續下去,你很容易內耗在不停歇的繁忙中,逐漸的喪失工作或者學習帶來的樂趣。
基于以上這個原理,就很好理解,好好玩兒為什么那么難了。因為你一旦要鄭重的對待這件事,你會發現,好好玩兒是讓我們“有所不為”,而不是讓我們拼命的“有所為”。當你告訴自己,我要給自己留出多少時間不干事兒的時候,其實就是隱形的設置了小小的deadline,你就必須開始去剔除那些瑣碎的、并不重要的事。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你要粉碎“耗時多代表我很努力”這樣的假性繁榮,這并不讓人覺得舒服。
延遲性滿足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歷,我是有的。小時候每次寒暑假作業布置下來,總覺得大把時間在手,作業不愁。于是假期的前中半段,基本都在玩耍中度過,內心帶著絲絲不安。等到開學越來越臨近,那種慌亂感越來越強,好幾個開學前的夜晚,我都是偷偷的在房間里做作業到凌晨,又緊張又疲憊。
其實,已經有實驗證明,越能控制到最后才去抓糖果的小孩,他/她們在后來人生的事業發展的更好的可能性會更高,這一行為被定義為“延遲性滿足”。
好好玩兒的另一個難點就在于,這種玩耍要是一種比較能全情投入的狀態,就如朱光潛老先生在《談美》中所說的“孩童用鄭重的態度玩耍”。而現實是,我們很多成年人無法做到延遲性滿足,用比較戲謔、隨意的態度對待應做之事,這也常常導致我們在玩耍的時候,內心情緒交雜,無法全然釋放。
弱鏈接
另外,從認知學的角度來說,人類在繁忙不堪的工作中很容易缺少的一個大腦狀態,就是啟動弱鏈接。有時候,我們越受困于一個問題,反而越容易和問題杠上,拼命的想依賴思考去找出答案。但其實現實中,很多答案反而是在我們比較放松的情境下突然蹦出來的。
為什么詩和遠方會被人們所向往?我覺得因為詩歌和遠方都能幫助我們去破除思維上的定勢。詩歌在數行文字里讓我們感受到高密度的情感表現力,繼而產生共鳴。而遠方,則是讓我們看到,生活原來有那么多的形態,打破我們的框架。這種問題之外找到問題解決之法的方式,其實就是發現了我們原本沒注意到的弱鏈接。
你看,好好玩兒真的有特別多的好處,所以雖然我感覺自己在這方面依舊無法脫離過去的一些慣性,第二季度我還是會更加加倍的去玩。也祝大家節日期間好好放松,就算對一季度的自己不滿意,也先卸下點包袱,畢竟,休息后才可以更好的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