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高中的時候,班上有兩個同學發起一個紙條問答:“你覺得活著是為了什么”?紙條在同學中傳遞,每個人都在上面寫上自己的答案。真是五花馬門,忍俊不禁。這讓我第一次認真的思考了這個問題。
作者維克多·弗蘭克爾在書中所說:
我們不應該再問生活的意義是什么,而應該像那些每時每刻都被生活質問的人那樣去思考自身。我們的回答不是說與想,而是采取正確的行動。
奧地利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這本《活出生命的意義》,是講述他本人在二戰時被關進奧斯維辛集中營的親身歷程,以及對心理學中意義療法的詳細講解。這是一本心理學的經典著作。而弗蘭克爾的意義療法是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維也納第三大心理學派。
-1-
全書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在集中營的經歷”,第二部分“意義療法”。
在第一部分中,通過作者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親身經歷,展現了什么叫做人最黑暗的活法:
吃少得可憐的食物、人挨人睡在全是糞便的枯草上、不停干活(能干活的都是幸運者,大多數都會被處死)、不能洗漱、永遠只有一件早已變形的衣服、隨時可能被送進毒氣室(致死)完全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過明天(集中營絕大部分囚徒存活機會微乎其微)、看見同伴受虐受死、更不知道這樣的日子何時是頭……
身體的痛苦和折磨難以忍受,更大的悲哀和挑戰是作為人的精神世界,失去作為人的尊嚴,在漫無天地的黑暗世界每一秒都是煎熬,大多數的囚徒基本無法堅持,精神崩塌。但也有極少極少數的人,諸如作者,經歷同樣的心路甚至尋死后,終于通過找到存活下去的意義而堅持到最后迎來了戰爭結束得到釋放。
-2-
第二部分,獲得自由的弗蘭克爾經歷長時間的自我治愈后,終于過上了正常的生活,以集中營的絕望經歷為深切體驗,一直研究意義療法,活到92歲,為心理學做出巨大貢獻。
這一部分中,作者對意義的理解、對意義療法的講解,提煉內容如下:
1、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拿走你很多東西,但它唯一無法剝奪的是,你自主選擇如何應對不同處境的自由。
2、要想恢復人內在的力量,必須首先讓他看到未來的某個目標。
3、尋找生命的意義的三個途徑:工作、愛、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的某種態度。
4、意義療法著眼于未來,著眼于患者在將來應完成的意義。
5、看不到“臨時的存在”何時結束的人,也不可能去追求生活的終極目標。
6、只要還活著,就有希望、健康、家庭、幸福、職業能力、財富、社會地位——所有這一切都有可能重新獲得或恢復原狀。
7、悲劇性的樂觀主義:即使身處“三重悲劇”——痛苦、內疚、死亡,仍然并且一直保持樂觀的情緒。
8、存在之虛無的主要表現是厭倦。
9、愛是直達另一個人內心深處的唯一途徑。只有在深愛另一個人時,你才能完全了解另一個人的本質。
10、生命最終意味著承擔與接受所有的挑戰,完成自己應該完成的任務這一巨大責任。
11、這種苦困環境所提供的能使人道德完善的機會,有的人充分運用它,有的人會放棄它。這也決定了他是否配得上自己所遭遇的苦難。
12、希望和積極的能量能夠化挑戰為勝利。
我的感悟:
1、學會為自己做的小事賦予重大意義。加班、健身、背單詞、練字、趕路、做一件別人不理解的事……當一切有了意義,苦不再是苦,已轉換為一種動力。
2、學會為自己的生命找到意義。當沒有目標、沒有動力、遭受痛苦時,一定要為自己找一個目標,找一個重要意義。
3、如果遭遇一場不可避免的苦難,就當作對自我達成更高境界的修煉吧。
4、意義,我理解為馬斯洛需求中最高階,宏觀看人生的頂層邏輯。意義有意義。
5、絕處都能再生,何況你我現在。
6、意義不是一個有標準答案的定義,每個人在每個階段意義都不同,它是特定時刻每個人特殊的生命意義。
7、昨天在安慰一個朋友時,突然想明白一個問題:所謂的內心強大,就是能夠不局限于一種常規的思維和心態,能站在更高的心智模型上把問題想得明白,并堅定實施。
8、無論任何時候,都要心懷希望。用未來視角看現在。相信美好。
讀一本好書,和一個偉大心靈的對話。它引發了你的思考,豐滿了你的認知。
賦予自己生命和在做的事意義,讓意義之光照耀生命。讓生命,在意義框架下,更有意義。
文 | 悅己者容Grace
潛心讀好書,認真寫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