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家,最喜歡的是和媽媽逛早市。
這幾年家鄉發生巨變,回到家,總有一種錯把故鄉當他鄉的感覺。
只有早市,那里質樸的鄉親,熟悉的鄉音,才讓我感到我和這片土地曾經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
早市并不大,處在建筑物之間狹長過道,卻物品豐富,蔬菜水果,生食熟食,半成品,應有盡有。
早市口上是熱氣騰騰的蒸籠,蒸出的饅頭像枕頭一樣,又粗又壯,算我們韓城飲食文化的一種特色。饅頭也不叫饅頭,叫蒸饃。小的時候,剛出鍋的蒸饃,掰開夾點炒青椒,就是人間美味。今天,此情此景,又讓我浮想聯翩,垂涎欲滴了。
賣饃對面是賣肉的,主營羊肉、牛肉、大肉。現在家鄉人民生活好了,隔三差五割點肉也是常事。不過我們說的肉指的是大肉,每次少則一二斤,多則三五斤,回家切成小塊,炒成哨子,炒菜時放點;或者不想炒菜的時候,直接把哨子放在碗底,加點蔥花,撈上白皮面,調點辣椒、鹽和醋,就是香噴噴一頓飯。
平常人家,一般只在特別的日子才會吃羊肉和牛肉。中秋節,家家戶戶會割點羊肉,伴著大蔥,吃羊肉餃子,其他時間偶爾買副羊骨架燉湯喝,不過一年也就幾次而已,不是經常的事。
牛肉就更少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不太會做,土豆燉牛肉、西紅柿燉牛腩之類的菜,我從來沒在家也沒在親戚家吃過。
有次,問爸爸,為啥不多買點羊肉、牛肉,總是大肉。爸爸答道:大肉吃香。他說的香是脂肪含量高,我終于明白了農村患腦梗的人如此之多的原因了。
不管是什么肉,這兩家肉店是附近居民肉料食材的主要供給地。
早市生意最紅火的,是賣當地小吃的,涼皮、頁(xue)面、饸落、都是半成品,論斤稱,回家只要再稍微加工一下,便是一頓家鄉美味。
除了有固定攤位的商家之外,還有一些是游走的商家。一輛貨車就是生意攤子,今天張三拉一車蘋果,明天李四拉一車橘子;后天王五拉一車獼猴桃。
”老鄉,好美蘋果(橘子、獼猴桃)捎上——“,一聲聲招攬顧客。這時,鄉黨的問候語也變成了:”你今天買蘋果了嗎?今個這蘋果挺好的,稱點稱點吧?”于是乎,你一斤,他二斤,一車水果很快一掃而光。
早市除了一些生意人,也有一些農民因為自家產的蔬菜和水果吃不了的,就拿過來賣,換點零花錢。在地上鋪一塊塑料布、舊單子或者化肥袋子就成了攤位。
這位大娘幾把青菜,擇得整整齊齊,生鮮翠綠。
這位大叔的幾棵南瓜,雖然品相不規整,卻也多了自然的味道。
這位大叔擺的幾瓶蜂蜜,在我們韓城,有些人靠養蜂為生,產的蜂蜜就在早市上賣,日子倒也過得去。
這位師傅賣甑糕已經有些年頭,兒子上大班的時候,媽媽帶了一年,幾乎每天早上買菜時給兒子買一塊錢的,不多不少。現在兒子上了初中,依然念念不忘。我還在想象間,媽媽已掏出錢,要買兩盒讓我帶到北京給兒子吃。估摸到時兒子的心里也會這甑糕一樣,又香又甜。
這就是家鄉的早市,沒有寬敞的場地、沒有華麗的裝修,沒有整齊的布局,卻充滿濃濃鄉情,讓我留戀與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