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于20171021
? ? ? ? 我一直喜歡武志紅的心理學,他的理論不生僻,接地氣,經常會說到你心里。也許正是眾多讀者有著共同的認識,近幾年來,武志紅老師聲名鵲起。對于他而言,他在讀研究生時曾患抑郁癥并自愈了,這讓他明白了觸及自己內心黑暗的重要,而不是逃避黑暗去追求快樂乃至一個外在的好形象。患抑郁癥是痛苦的,但這段艱難的日子卻為他療愈別人的抑郁癥開辟了一條融通之路。唯有真正的理解,才能達到設身處地的關切。他的《巨嬰國》被列為禁書,但這一“禁”反而帶動他更火,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種辯證的思想自古以來處處都處處體現著光輝的。
? ? ? ? 《感謝自己的不完美》是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之前寫的一本書,《為何家會傷人》對我啟發很大,看完有感而發,寫了好幾千字的心得,對我認識并處理工作與家庭的關系,受益匪淺。人在社會中有要處理很多層關系,論語第一篇《學而》的第一句話即為“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論語開篇導語,也明確了論語主要講述為人之道,這種道始終是圍繞著與自然、與眾生、與內心的關系來展開的??赐辍陡兄x自己的不完美》后,我認為這本書就是從心理學角度來談如何處理好與自己內心的關系。
? ? ? ? 人生是一場修行,每個人都有自己修行的方式,我曾關注印度那些苦修之人的生活,他們放棄了一切物質和欲望,苦中作樂,精神讓我欽佩,但修行方式我不敢茍同。在武志紅老師的這本書中,我看到愛斯基摩薩滿依格加卡加克說的一句話:“生命遠非人智所及,它由偉大的孤寂中誕生,只有從苦難中才能觸及。只有困厄與苦難才能使心眼打開,看到那不為他人所知的一切?!边@句話觸動了我,我反復琢磨了好多遍,如果如今我是少年時,我或許會漠視它,已過而立之年,步入社會十數余年,經歷了各種喜怒悲恐憂,才會對這句話有如此深的感悟。薩滿一直是游移于人界與未知世界的一種具有神奇力量的人。他們能感悟比普通人類更加深刻的哲理。自古以來,無論是西方的尼采,還是中國的老子,都對苦難和困厄對于人生成長的意義有著共同的認識,要正視苦難,積極面對困厄,正是由于有了他們才會讓我們更快的獲得成長。
? ? ? 人生實苦,但如何對待苦難不是談這本書的重點,這本書主要談“七情六欲”的,分為七個章節,分別談了惡習、悲傷、憤怒、內疚、恐懼、自知、寬容。曾經有句笑談:小的時候,控制不了話,也控制不了尿;長大了,控制得了尿,但控制不了話;老了,能控制得了話,但又控制不了尿?!彪m是笑言,卻是真理。一個人成長的過程就是心智逐步成熟的過程,心智成熟就體現在能妥善處置自己的情緒,從“不惑”到“知天命”,雖然有少部分老者的心智未隨著年齡一樣成熟,但絕大多數人在歲月的砥礪中對世間萬物可以泰然處之的。武志紅老師花了大量篇幅和案例,從心理學角度對每種情緒分析的鞭辟入里,總而言之,不管什么樣的情緒,都要嘗試著先去接受,只有接受并正視它,才會與情緒和睦相處。
? ? ? ? 其實,這本書可談的感受很多。由于每個章節都是不同的主題相對獨立,展開心得后各是一篇文章。在此,我只想談本書的第一部分“習慣”。杰克·霍吉曾經說過:“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绷晳T對于命運的意義是巨大的,都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每個人都是在潛移默化的傳承父母的習慣并活成父母的樣子。當然,每個人除了擁有一些好習慣外,也都有一些不好的習慣,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一直是建立好習慣,與壞習慣抗爭的過程。
? ? ? ? 壞習慣不是想改就能改掉的,很多人在嘗試改變壞習慣的過程中節節敗退,最終放棄。之所以會失敗,有其心理層面的原因,也可以說是對于壞習慣的認識。如果始終把壞習慣當作是針尖對麥芒的敵人,會將自己推向天天戰斗的邊緣,往往最終與之僵持不下,無法獲勝。在心理上的轉變更為重要,就如很多患癌病人一樣,要學會與癌和平共處,泰然處之。對于壞習慣,首要的不與其較勁,接受它。因為壞習慣體現著你內心的需要,只有理解它并接受它,才有可能得到最有效的改造。
? ? ? ? 武志紅從心理學角度談到習慣形成的原理,他的觀點與我上半年讀的《習慣的力量》觀點一致。習慣形成必然經歷“行為發生-得到獎勵-強化”的三個階段的循環。每個人養成的壞習慣都曾經讓自己受益過,比如睡懶覺、饕餮甜食、打游戲等等,都會在這些壞習慣中得到輕松快樂的感覺,這些感覺正是自己內心的深層需要。解鈴還需系鈴人,要養成好習慣,改掉壞習慣,也是要從習慣的形成機理上動心思。好習慣是無法用簡單的暗示、給自己加油鼓氣來養成的,內因始終是起決定作用的,當真正想做一件事情時,動力會從內心自動產生,自然會變的自律。比如一個胖子,減肥減了若干年一直失敗,當他戀愛了半年內立即減到標準身材,愛情就是他的內在減肥動力?!霸鰪娮钥亓Φ奈ㄒ桓驹谟谝业秸嬲龕圩龅氖虑橐粯?,真正想成為怎樣的人,也就是要找到你的人生使命?!?/p>
? ? ? ? 把這個“使命必達”的心理學原理延伸到其他領域也同樣適用。比如,對于隊伍的管理,要想讓團隊成員向著一個目標進發,最重要的是要讓他們真正知道努力意義所在,并讓他們認同。價值觀的統一比簡單的安排任務意義要重大的多。對于成長中的孩子,這個原理也是一樣適用的。如有可能,盡早讓孩子樹立一個楷模,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由內而外的激發出動力,這要比父母天天背后催促著要有價值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