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儒學歷兩千多年的發展,不斷傳承,不斷擴充,其所含“仁”“義”思想也不斷被刷新,涌現了眾多仁人志士的身影。
遵循“訓詁,義理,性命”的節奏,本節設計從寫作背景滲入,考慮到節選部分涉及十二組典故,將典故作為背景知識納入“訓詁”部分,依節奏而行。
正氣歌(節選)
【宋】文天祥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
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
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
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
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
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背景資料:
文天祥,字宋瑞,號文山,南宋末年人,元兵入侵時,其堅決主張抵抗,文天祥在廣東抵抗敵軍,不幸兵敗被俘,途經零丁洋寫下了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元朝統治者先后派已經投降的原南宋宰相留夢炎,小皇帝趙顯等人前去勸降,始終不改氣節,最后被囚禁在一間矮小潮濕,生存環境極其惡劣的囚室中,想借此侵蝕她的銳氣,消磨他的精神。1281年夏,在水氣、土氣、日氣、火氣、米氣、人氣、穢氣七氣的熏蒸下,文天祥依然拒絕投降,“以一正氣而敵七氣”,揮毫寫下了大氣磅礴,凜然風骨的《正氣歌》。
訓詁: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 ? ? ? ? ? ? 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 ? ? ? ? ? ? ?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天地之間充滿著正氣,它賦予各種事物以不同形態。
它在地上就是山岳河流,它在天上就是日月星辰。
它賦予人的正氣叫浩然之氣,這種浩然之氣充滿在天地之間。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當國家太平的時候,正氣和諧地表露在政事修明的朝廷里。
當國家危難之際,忠臣義士的氣節便表現了出來。
關于人間正義的故事,一一畫在圖畫里,寫在歷史書上。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齊國,有舍命記史的太史簡;
在晉國,由堅持正義的董狐筆。
【典1】太史簡
《左傳》:太史書曰:“崔杼弒莊公”。崔子殺之,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南史氏聞太史盡死,持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
太史兄弟,以生死爭正義,萬世史官之楷模。
【典2】董狐筆
春秋時,晉靈公昏庸,大夫趙盾屢勸未果,反招殺身之禍,遂出逃奔齊,其從子趙穿攻靈公于桃園弒之,趙盾猶未出境,聞之而反,亦不討趙穿弒君之罪,太史董狐言曰:“趙盾弒其君。”趙盾曰:“非我也,穿也。”董狐曰:“子為正卿,亡不出境,反不討賊,非子弒君而何?”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
書法不隱,拒實直言,敢犯危難。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
在秦國,有舍生報國恥的張良椎;
在漢朝,有忠君持漢節的蘇武節。
【典3】張良椎
秦始皇滅韓,后兼滅六國,天下統一。韓遺臣張良與壯士以鐵椎行刺始皇,未果,逃。后始皇死,豪杰并起,復立六國,項羽滅秦,殺韓王成。良乃佐漢高義滅項羽,為漢開國勛臣,封留侯,蓋再為韓復仇矣。
以一文弱書生,挑戰強權,可謂大無畏也。
【典4】蘇武節
漢武帝時,遣蘇武使匈奴,逢匈奴內亂,欲降武,自殺未遂,被關冰窖,絕飲食,武食旃毛,飲雪水,幾日不死,乃使牧羊北海上。武持漢使者之節,凡十九年,節毛盡脫,至昭帝時始歸。
貧賤不移,威武不屈,匹夫難奪其志,使臣守節不渝之典型也。
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它表現為寧死不降的嚴將軍的頭;
表現為拼死護主的嵇侍中的血。
【典5】嚴將軍頭
? 三國時,劉備兵入蜀,欲取劉璋而代之,璋將嚴顏曰:“蜀中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也。”后嚴顏兵敗,張飛審之,見其凜然之氣,釋之,奉為上賓,后劉璋兵敗,嚴顏自刎于守土。
寧死不降,凜然正氣。
【典6】嵇侍中血
《晉書·忠義傳·嵇紹》:“ 紹 以天子蒙塵,承詔馳詣行在所。值王師敗績于 蕩陰 ,百官及侍衛莫不散潰,唯 紹儼然端冕,以身捍衛,兵交御輦,飛箭雨集。紹遂被害于帝側,血濺御服,天子深哀嘆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紹 為嵇康之子,官至侍中。
護主于臨危之際,拋卻生死,以身殉之。
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它還表現為張雎陽誓死殺敵而咬碎的齒;
表現為顏常山仗義罵賊而被割的舌。
【典7】張雎陽齒
《舊唐書·張巡傳》:安祿山叛亂時,唐睢陽守張巡誓死守城,每戰大呼,眥裂血流,齒牙皆碎。及城陷賊將尹子奇謂巡曰:"聞君每戰,眥裂嚼齒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氣吞逆賊,但力不遂耳!"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視其齒存者不過三數。后因以為忠義的典型。
討逆死節者,忠義之典范。
【典8】顏常山舌
顏常山,即顏杲卿,安史之亂時,他起兵討伐,后城破被俘,當面大罵安祿山,賊割其舌,猶罵而死。
忠于國家,寧死不屈。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
有時又表現為避亂遼東終日戴一頂黑帽講學的管寧,他那高潔的品格勝過了冰雪。
【典9】遼東帽
漢末的管寧,字幼安,春秋管仲之后。他一生不慕名利,清寒自處,高風亮節為世人所稱贊。亂世中避居遼東,皇帝屢次征召他為官,他堅決不受官位,后遼東戰亂,他返回故里,整日戴著一頂高高的白帽子在樓上安居,終生不踏魏地。他禁得起富貴利祿的誘惑,禁得起寂寞的考驗,得到“清虛足以侔古,廉白可以當世”的名聲。
貞潔不染污世,國家元氣所寄也。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有時又表現為著《出師表》以明忠君之心的諸葛亮,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心留戀鬼神也為之感泣。
【典10】出師表
三國時的諸葛亮,他在亂世中隱居,為劉備求才若渴,不惜三顧茅廬的誠意所打動,走出隆中,盡心漢業,助劉備,輔劉禪,寫下感人至誠的《出師表》。《出師表》之所以壯烈,其實不在他的文章,而在于他的所為,他明白漢、賊不兩立的大義,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鞠躬盡瘁,謀國進諫之典型。
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有時表現為祖逖渡江北伐,收復失地時的楫,慷慨激昂誓要吞滅胡羯。
【典11】渡江楫
東晉的祖逖,西晉時,諸王爭權,自相殘殺,五胡乘機入侵,政權東移,東晉建立。此時無暇北伐,祖逖上書自薦北伐,被授為奮威將軍,自己招募部將渡江北伐。祖逖于中流擊楫(船槳)發誓,如果不能收復中原失地,有如大江東流,一去不返,以示決心。他壯烈的決心,愛國的大志,使他名垂青史。
振士氣,正人心。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
? 有時候表現為段秀實鐵骨錚錚,痛擊奸人的笏,逆賊的頭頓時破裂。
【典12】擊賊笏
唐代的段秀實,安史之亂后,朱此在京師乘機造反,皇帝被迫出逃。段秀實假裝服從,暗中與人商量謀殺朱此。一天,朱此召段秀實議事,談到“僭位”, 秀實怒,奪取身邊人的象笏,襲擊朱此,朱此頭被擊中,流血不止。因同謀者沒有來,段秀實被捕,后被殺害。他不顧自己的性命,視逆豎如無人,寧可死也不做不忠不義之事。
惟正義是知,惟國自愛。
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
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這種浩然之氣充塞于天地之間,
正義凜然不可侵犯而萬古長存,
當這種正氣直沖霄漢貫通日月之時,
一個人的生死還有什么值得計較的呢?
義理、性命:
這是一個怎樣的文天祥?
忠君愛國
堅守氣節
舍生取義
國有道,不變塞焉,
國無道,至死不變。
政治清明的盛世,賢臣明主在朝,正氣浩然;
衰亂危難的亂世,生死利害當前,氣節方顯。
文天祥所敬仰的先輩,無一不是堅守氣節,赤子忠心,
他敬仰義士,自己何嘗不是義士?
他以義士勉勵自己,又何嘗不是在表白著自己的心?
以人證己,以己證詩,浩氣長舒,氣貫日月!
文天祥身處囚室,
以一浩然正氣敵七氣,
國家大義當前,寧死不降,
個人榮辱在身,寧折不彎,
不改浩然正氣,不失忠臣氣節。
在這些面前,生死又算得了什么呢?
行刑之前,文天祥身披鐐銬,神色從容,面向南方,躬身朝拜,慷慨赴死。他絲毫不遜色于他所敬仰的先輩,他的一顆赤膽忠心必將永恒于人世。
也許古人的事跡在今人眼中已經過時,但我們應該時刻秉承“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的坦蕩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