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也談“教師下水”
——讀《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有感
? ? ? ? ? ? ? ? 寶雞高新中學田玲
? ? ? ? 最早讀葉圣陶先生的著述,是一本古舊的32開《三老談語文》,薄薄的一本,信手翻來,卻發現目前很多課改的名目,書中原本就有論述,只不過換了一個洋氣的名字罷了。最近特意買本《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來讀,很喜歡他關于“教師下水”的論述:“無非希望教師深知作文甘苦,無論取材布局,遣詞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練,具有敏感,幾乎不假思索,而能左右逢源。隨時給學生引導一下,指點幾句,全是最有益的啟發,最切用的經驗。學生只要用心領會,努力實踐,作一回文就有一回進步。”
? ? ? ? 其實我教學生作文,沒有什么好方法,就是“下水”。大多數時候,我和學生寫的是同樣的題目,凡我寫的生澀處,反復修改,寫寫刪刪,就是想給孩子們一個例子,也常常對比,找出她們優于我的句段大肆夸獎,不少學生的作文推薦發表,孩子們至少不怕寫作文。
? ? ? ? 果戈理曾說:“寫作的人像畫家不應該停止畫筆一樣,也是不應該停止筆頭的。隨便他寫什么,必須每天寫,要緊的是叫手學會完全服從思想。”當然,我不是作家,我的學生中會不會產生作家也不可知,我只是覺得,一個人寫點文字,是給自己的生活留些可回頭查看的軌跡,是將胸中的情緒感受一吐為快。學生之所以怕作文,根本原因是動筆不勤,觀察不細,感受不深。倘使教師堅持動筆,將學生日常生活中熟視無睹的細節放大,勢必是極好的引導。
? ? ? ? 記得和學生一起寫《沿途的風景》,學生寫自然風景的不在少數,未嘗不可,然而缺了意蘊。我寫的時候,選取了她們熟悉的四個場景,電梯里老師們的交談,校門口撿垃圾的老婆婆,校園里孩子們的晨讀,下晚自習校門前道路上接孩子的家長們。用上下班的路途連綴起來:教師公寓樓電梯的談話內容是一道獨特的風景,大家對撿垃圾老婆婆的態度何嘗不是一道善良的風景?校園里的花草樹木與晨讀的孩子,色彩輝映,和朝陽一起構成最美的風景;下晚自習樓上看到接孩子回家的家長們,是愛的風景線。都是孩子們常見的人、事、景,旨在拓寬他們的寫作思路。效果自然不錯。
? ? ? ? 閱讀是寫作的源泉,教師不僅寫作要“下水”,閱讀亦如是,閱讀是寫作的基礎。但凡優秀的教師,必定首先是一個閱讀者。記得我嗎工作坊開題,曹公奇老師說:“一群不讀書的老師,總是要求學生讀書,這怎么行呢?”印象頗深。我是屬于記得快忘得快的那一類,讀過的書過段日子甚至題目都記得不很清晰了,小說的情節也常常張冠李戴。所以,我推薦學生閱讀的書,大多我都要重新讀一遍,為了和他們找到交流的碰撞點。時不時也故意說錯些情節,引導他們去讀情節所在的下一本。讀的多了,潛移默化就收到了影響。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這個道理。
? ? ? ? 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筆耕不輟,是很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