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字要從一首歌開始。鄧紫棋的《喜歡你》,昨晚在丹東的安東老街唱了這首歌。入口處一架立式麥,一架電子琴,年輕男人彈著琴伴奏。圍了兩圈人閑閑聽著。
故意在丹東選一首粵語,可討巧的增加好聽度。琴伴奏的好,麥質很好,眾人很好。未開嗓的聲音有些暗啞,依然感覺很好。
唱完有人拉我手,“真好聽,我太喜歡了,能不能再來一首《上海灘》” 。心里樂開了花,心機得逞,果然掩飾了五音不全。當下聽著此歌寫這些文字,心中涌動著溫暖,因為這段記憶,一首歌和一個城市發生了關系。它們都變得更有溫度。
和一位丹東伙伴聊起感受到的丹東。城市建設很好,各項基礎設施都走在遼寧前列,清朗而干凈。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滋養,歌藝、文化、宗教、歷史,文明在這里傳承。
慢城市,悠然生活,能歌善舞多才多藝者眾。看得出是當愛好玩,卻玩的很好,玩的用心。她說,丹東人不浮躁,很平靜的做自己喜歡的事。有一個閃念,若想避世了,可以來這座城市待上幾個月,一切歸零、隱姓埋名、放下自我。
聽朝鮮太紅蓮小伙伴講他們的城市文化與身心靈成長故事。我們從早上 9:30 聊至 13:00 ,沿著鴨綠江邊走邊談,吃著朝鮮特色拌飯醬湯,慢慢吃、深深談。
多聊身心成長,從工作生活現在未來,推演至行為模式、恐懼、匱乏。我們也深入至童年,至原生家庭探索,來看自己的生活方式、價值觀、職場呈現、戀愛傾向。我們探討以“戒、定、慧”延伸的內觀、平等心、無常、心想事成。
談話時腦袋空空、胸口溫熱著空空,因語言關系我們講話不快,從內心直接發出的聲音,是一種活在當下的自在。
太紅蓮道以往很能侃,各種理論一套一套的,在身心靈道路上走了兩年,之中某一天忽然意識到自己僅是“說”的好聽,而“說”與“做”之間有很長的鴻溝。自此忽然就吶言了。
我心有戚戚焉,之前亦是理論一套一套,文章寫的之乎者也心靈雞湯頭頭是道,某日驚覺自己“不知道”,自此文章多分享自己走過的路、探索、想法、思考成長。“雖然難免有自戀之嫌疑,雖然分享自己的思考與探索會廖誤多多,但好在真實不虛,此真實僅供參考,我也心安。”
聊了很多很多,看似很廣很雜,其實... ...至后恍然,哈哈一笑,“聊的本質都是同一個東東”。這樣的聊天真是痛快。沒有理論知識道理,坦誠以待,分享彼此,分享摸索過的黑暗,彼此走過的路。
真的站在鴨綠江前,一眼望到對岸的朝鮮,才深切了然當時“抗美援朝”的作戰。站在眼前,站在同一片土地上,會更明白感受那段歷史。
站在鴨綠江前我有這樣的感受。
身處雙靈寺我有這樣的感受。
走在錦江山公園我有這樣的感受。
在丹東市區西北郊304國道18.65公里北側有一風水寶地名為妙山,妙山坐北朝南,勢如靠椅,林木蔥郁,溪水淳淳。金碧輝煌的雙靈寺便坐落其間,寺院原為三官廟,始建于明代,毀于“文革”。
2005年農歷3月18日,寺院正式動土興建,于2009年9月9日全部工程竣工。
寺院由天王殿、圓通寶殿、地藏殿、祖師殿、伽藍殿、護法殿及鐘鼓樓、客堂、藏經閣、僧眾寮房等主要建筑組成。布局氣宇軒昂,結構錯落有致,整體和諧,華貴大氣。
雙靈寺周邊依山傍水,風景秀美。寺院莊嚴肅穆,金碧輝煌,美輪美奐。建筑全部采用古法施工,繼承了中國寺廟傳統建筑之精華。整座寺院皆為木石結構,以木為主,處處梁柱畫棟,精工細作,小到一柱一石,大到一閣一殿,無不堪稱精品。院內護欄皆為漢白玉雕刻,殿宇所覆的琉璃瓦及脊上飾物均為古時皇家所用。尤其是漢白玉雕九龍玉道選料之考究,雕工之精美,造型之生動為寺廟之罕見。
以上摘取自百度,與雙眼所見,內心所感無比契合。文字精美無比,寫不出來,看看亦是享受。
對寺廟佛學所知甚少,因為有些祈禱拜佛念咒的過激行為甚至有抵觸心。但這些并不妨礙用雙眼去觀看寺廟建筑之美。
當日正遇上之中“萬姓宗祠”的祭祀盛典。學生、中年人、老者不分男女老少,齊聚于宗祠,身著各類宗派服裝,排演著極具宗派特色的節目,煞是熱鬧。
前兩年的我工作很忙,穿梭過不同的城市,不會停下腳步親近城,乏味的像經過同一座城。生活中的娛樂、愛好、文化、飲食,幾乎一成不變,只剩工作工作工作。
但是真的有那么忙嗎?未必;真的將所有的時間放在工作上就完成了更多事嗎?非也;真的心無旁騖就會有最大收獲嗎?不一定。
我想并不能稱為“心無旁騖”,心無旁騖是高度專注,而人精力有限,太長時間處于同一種狀態,不容易做到高度專注。
但是這是多么寶貴的時光與發生,使我恍然回頭發現生活之美。在同樣的時間里,同樣的環境中,同樣的狀態下,同樣的工作氛圍與方式,卻可以給自己一片空間,感受生活之美。
也許就是早起一個小時伴著晨曦陽光的早餐,喝咖啡的時候放下手機靜靜待著,下班后走過的夜路與路燈,晴朗日子里仰頭看見純澈藍天與白云,睡前清爽干凈坐書桌前寫一篇日記,或是留兩個小時經營愛好。
我們要生活,要面對各種,而也需要陪伴心靈。強大的心靈,平等心的心靈,帶著覺察與感受的心靈。
直面生活,一往無前,伴著壓抑焦慮或痛苦,以平等心接納;臣服,當下,安寧和諧——這是我的理想狀態。
在雙靈寺閉關期間斷絕一切聯系方式,處于隔離區,每日清晨 4:00 起床、10:00 入睡,每日 10 小時禪坐。保持“神圣的靜默”(即沒有語言交流、肢體接觸、甚至眼神手勢交流),沒有聲音、文字等一切思維信息。
甚至思想亦盡力靜默,觀呼吸,帶著覺察與感知,活在當下,放下放空放開所有。
隨寺廟鐘聲明辨時間而起居食休。
像一個人活著,一個南方人迢迢奔至北方,天寒地凍的日子里,一個遙遠陌生的地方。
某夜鏘鏘入夢昏沉時,不知為何想起兩句詩,迷糊著想到典故,驚的醒了幾分。探了探內心深處,沉澈安寧,如古井無波,深幽沉沉。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