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從各朝組織結構設置上探討歷史各朝代的特點,以及各朝滅亡的原因。
其實換個角度,把各個王朝作為企業來看,把政治制度作為企業制度來看,把統治者作為管理者來看,會有意思得多。朝代的更迭史也是不同企業的發展史。
在這里,謹將各朝看做企業,那么企業的組織機構必然由企業的基因決定,企業的發展和消亡也可從組織機構上略見一斑。
其實有心人就可以看出,歷史確實是個可以經細細琢磨的東西,從歷史各朝代的組織機構設置上完全可以揣摩企業組織管理體系設計的精髓。
組織結構設計就是一個讓決策者激情澎湃、卻又無比痛苦,既想實現管控、又想發展業務,不斷吸取教訓、卻又不斷制造麻煩的過程;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我們看了太多的中國特色、也強調了太多的中國特色,不管是歷代朝廷和政府、還是當今我們所在的企業;組織結構設計貌似簡單,但做好不易、做壞卻是分分鐘鐘的事。
本文行文有所借鑒:
錢穆先生《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一書
夏朝: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朝代
1、中央層面:夏王為最高統治者,在中央政府層面下設分管各個領域的文官。原始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第一個朝代,嘗試了在管理層面的探索
2、地方層面:施行分封制,分封諸侯國,諸侯國隸屬于夏王朝但擁有相對獨立的統治權。在政治上為從屬關系,經濟上為貢奉關系
3、探討其滅亡原因:
夏朝處于部落聯邦制到封建國家的過渡期,分封諸侯且諸侯國自治在客觀上給了諸侯國獨立發展的機會和可能性
當日積月累,強大的諸侯國孕育自身實力,一旦夏王作為最高統治者的能力不足以把控全國局面,夏王朝核心的能力不足以震懾諸侯國時,諸侯國便開始考慮取而代之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唯獨等一個道義上的機會
于是,夏桀給了這次機會
夏,撲街
商朝:不長記性的夏朝翻版,哀呼商湯
1、中央層面:商王為最高統治者,在中央政府層面設立相來輔佐商王,通過設立四大類政務官來統管全國事務
2、地方層面:類似夏朝,分封諸侯國,諸侯國有相對獨立的自治權,可以具備自己的軍事力量
3、探討其滅亡原因:
組織管理機構與夏朝基本一致,僅在中央政府層面更加精細化設置管理崗位
所以在諸侯國方面依然存在和夏朝一樣的問題,對諸侯國疏于管理或者說難以實現真正的管控,導致諸侯國具備發展自身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的可能性,只需要一個合適的機會,便可揭竿而起
于是,商紂給了這次機會。商湯在九泉之下要氣得噴血
商,撲街
周朝:采用分封制與宗法制并存的管理模式,然并卵
1、中央層面:周王為最高統治者,下設三公、六卿、五官等;周朝制定了兩部法律:《宗法制》和《周禮》,試圖通過道德和法律,對諸侯國進行思想上的管控和行為上的限制,這是相對于夏和商的進一步嘗試,可惜在公元前就是個利益至上的時代了
2、地方層面:在地方上,分封制和宗法制并存。周天子以嫡長子繼承,天子的子弟就被封為諸侯;諸侯以嫡長子繼位,諸侯的子弟就被封為大夫;大夫以嫡長子繼位,其他子弟就獲得士的身份。周朝統治序列為周天子—卿士—諸侯—卿大夫—士—國人,卿士輔佐周天子執政,諸侯世守其國,卿大夫輔佐諸侯治理國家
3、探討其滅亡原因:
在夏商的基礎上有了新的嘗試,組織設置相對更加完善,且嘗試通過道義和法律來控制諸侯國
但是宗法制的存在直接導致諸侯國越來越多,同時意味著周王朝的管理成本越來越大,西周中后期周王朝對于諸侯國已經難以實現有效的管控,周王朝存在的形式大于意義,更多的是諸侯國之間的相互博弈與爭斗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加速了西周的滅亡;而東周自建立之日起,便已經是各大諸侯國自己玩兒的局面了
秦朝: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摒棄分封制,施行郡縣制,奈何胡亥……
1、中央層面:秦朝首創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制為中央官制,管理層級意識加強,中央集權意識爆發
2、地方層面:秦朝雖然一共只有十五年,干了兩屆(不算子嬰),但上的全是硬菜,統一全國就不說了,修長城、開靈渠、車同軌、書同文、千里馳道、統一文字貨幣和度量衡等等,使中國成為一個全方位的整體。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郡縣制!
秦朝剛成立時,在對地方的統治制度上出現了分歧,老派官員堅持繼續使用分封制,但是負責司法的李斯提醒始皇:
皇上,您想想夏商周是怎么完蛋的,如果施行分封制,前三代還好,畢竟是皇帝您的子、弟,但三代之后,情誼疏遠,諸侯遠離統治中心,難免心懷叵測;再過三代,實力漸厚,天子也難以制約;春秋時有一千多個國家,戰國時分分合合也有幾十個國家,您應該不想讓您的子孫也要重復您的故事吧。不如趁現在統一全國之際,把全國的統治權都牢牢控制在中央層面,讓天下只有一個統治中心,從體制上直接杜絕地方諸侯國做大的可能性。
始皇一想,對呀,寡人制服六國已經耗費了大秦幾十年的積累,焉能在大秦的統治下還存在出現另一個“大秦”的可能性。
于是自秦開始,摒棄分封制,施行郡縣制,郡和縣的主要官吏直接由中央任免,把對全國的控制權收回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
中國歷史自此朝著中央集權的封建社會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后來的漢朝基本搞的就是秦朝這一套。漢朝的一切,秦朝都已經鋪好了路。長城也修了,馳道也通了,靈渠也開了,制度都定下了??尚Φ氖菨h朝竟然還想開倒車,劉邦稱帝后馬上就分封天下,有人反對,最終搞了一個分封制和郡縣制并存的體制。劉邦死后呂后篡權,分封呂氏外戚,呂姓王又被劉姓王干掉,劉姓王又被削藩,前前后后折騰了幾十年,最終引起了七國之亂,把劉邦的孫子漢景帝坑得夠嗆。不過這是后話,在下面漢朝的時候再聊。
3、探討其滅亡原因:
從分封制到郡縣制是一個跨時代的改革,它意味著我國歷史上王朝的組織管理機制告別原始階段,開始逐漸摸索成熟的管理機制。但是改革是要付出代價的,是要得罪人的,是要動大手術的。這一動,難免就牽扯到一些利益,會引發動蕩
施行郡縣制后,中央對地方的統治力度加強,但是秦二世的能力極弱(若長子扶蘇能夠繼位,也許秦朝是另一番模樣了),宦官的輔佐讓秦的管理方式更加粗暴,統治者忙于宮廷斗爭;再加上民眾經歷長期戰亂尚未休養生息,又逢殘暴無能的中央政府,在起義或者死的選擇下,各地紛紛舉起起義大旗,最終推翻秦王朝的統治
漢朝:披上了秦朝的嫁衣,又被外戚、宦官和地主鉆了空子
1、中央層面:基本沿襲了秦朝的中央政府結構,施行三公九卿制;需要注意的是,漢朝中后期,為了強化皇權,也由于皇帝能力有限,皇帝將由自己宮內親信構成的尚書臺權利強化,弱化了三公九卿權利,在東漢時期尚書臺的權利甚至高于三公。而尚書臺大致也是后來尚書省的發展前身了
2、地方層面:
初時開了倒車,高祖稱帝后實行郡國并行制,立即分封劉姓諸侯王,諸侯王的地位僅次于皇帝,在封國內獨攬大權。這樣的設定給孫子漢景帝挖了個大坑。高祖死后呂后篡權,強行分封呂氏外戚為王。劉姓王不干了,辯其不義、吞其土地、奪其權利,驅逐呂姓。那皇帝又不干了,仗讓你打了,名聲讓你拿了,土地和錢還特么歸你了,這哪行。漢景帝第二年就著手準備削藩,七位劉姓宗室諸侯王為抵抗削藩,聯兵反叛,但最終被平定。自七國之亂后,諸侯國僅為榮譽封號,再無實際統治權力
但是平心而論,我確實覺得漢朝的地方政治是比較完善合理的,往前遠勝夏商周,往后超越唐宋元明清。中國歷史上講到地方行政,一向推崇漢朝,所謂兩漢吏治,永為后世稱美。
先說地方政府設置:漢代地方政府共分兩級:郡和縣。大體說,漢代有一百多個郡,一個郡管轄十個到二十個縣,大概漢代縣數,總在一千一百到一千四百之間。縱向對比一下:唐朝玄宗時期有一千五百七十三個縣,三百五十八個州;如今一省之大堪比一國,一省所轄縣有六七十個以至一二百個。大家可以自行琢磨一下。所以單就行政區域劃分而論,私認為漢制是值得稱道的。
再談地方政府官制:漢代郡長官叫太守,地位和九卿平等,再進一步就是三公。當時一百多個郡,太守和九卿地位平級,且漢代郡太守縣令長可自行任用下屬官員,具備相對獨立的自治權,因此雖是中央政府大一統的局面,雖是地方行政區域劃分得比較小,卻并不十分覺得中央政府高高在上,郡縣之治反而頗為稱道??v向看唐朝:州縣長官無權任用部屬,全由中央分發。地方官地位低、權力輕,州刺史地位遠低于六部長官,州刺史唯一所盼便是升遷。但是唐朝時期縣分上中下三等,州分上中下三級,由下到中,由中到上,看似升了幾級,實際無甚變化。下級的永遠沉淪在下級,輕易不會升遷到上級去。
于是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漢代地方最高長官為郡太守,而唐朝地方實際最高長官竟是中央派下來負責監察的觀察使(實際上成為了比州更高一級的地方長官),邊疆最高長官便是節度使。既是中央派下來的,那軍事權、行政權甚至用人的權力便也在其之手,本意監察實為掌控,那觀察使、節度使不斷做大也在情理之中了。清代的巡撫也大致是這個意思了。這就值得深深意味了
3、探討其滅亡原因:
對于能力較強的皇帝如高祖、文帝、景帝和武帝,能夠掌控各級機構,實現對中央權力的控制,但是對于能力較弱的皇帝,尤其是漢朝出現多位娃娃皇帝(那為什么會出現幾位娃娃皇帝,又是值得意味的好玩兒的事兒了),由于實際能力不足,會過于仰仗尚書臺的支持和輔佐,直接導致尚書臺權利膨脹,外戚和宦官伺機利用執掌尚書臺的機會攫取權利,弱化皇權,導致中央管理崩盤
外戚和宦官擾亂朝政的同時,對于民間就是一種災難。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后期形成地方割據勢力;民憤不斷,地方武裝興起,以黃巾起義為代表的各地起義,讓中央再也難以控制。地主軍閥和起義力量最終加速了漢朝的滅亡
晉朝:存在感極弱的司馬氏王朝
1、中央層面:皇帝為最高統治者,摒棄三公九卿的管理模式,設置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分管全國政事,在不同時期會視情況強化或弱化某一省的權力以達到平衡和控制。三省制現雛形,為隋唐三省六部制奠定了基礎
2、地方層面:仍沿用郡縣制,因地方權力和規模不斷擴大,增置州刺史或州牧,增加州一級高于郡縣級,形成州、郡、縣三級管理層級。其中州郡主要官員仍由中央任命,部分縣級官員可以由州郡長官任命
3、探討其滅亡原因:
自司馬氏篡權至晉朝消亡一共一百五十五年(從司馬炎篡權開始算,若要從滅吳開始算那也就140年),在大一統王朝中僅比秦、隋、元更長,秦隋是因為二世祖太差,元朝那更像是蒙古人民來中原游玩了百年,而晉朝東西兩晉一共15任皇帝,加起來一百五十五年,和平時間總共也就11年(280年滅吳統一,291年就八王之亂了),316年北方就被匈奴占領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司馬氏也是夠差勁的,我們來看看他們是多差勁
漢朝是怎么沒的,西漢末期王莽篡權,王莽怎么上來的,從大司馬大將軍(三公之一)上來的;東漢董太師、曹丞相更是從三公位置上開始稱雄的。那從晉朝開始,干脆就不要三公九卿了,就只設置三個省來干活兒,最終審批權還得在皇帝手里。這樣一來減輕了中央政府的管理成本,相對提高了管理效率,而且皇權還凌駕于三省之上,保證了皇帝的權力。
但是,司馬氏各位著實是不怎么樣啊,皇權是足夠高了,但是能力跟不上;這時候相對簡單的組織機構就體現出了劣勢,中央政府組織機構是簡單了,但是地方上加了州一級以后是復雜化了,一方面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能力過于局限,另一方面中央官員的減少就直接代表著地方藩鎮官員的增加,有野心的地方統治者就有機會發展自身的實力并逐漸蠶食晉朝。東晉后期朋黨相爭不斷、民眾起義不停,終于由劉裕終結了晉朝
內部斗爭不斷的同時就給了市場上外部競爭者機會,少數民族同胞們覬覦中原多少年,到了晉惠帝終于忍不住了,五胡亂華,把晉朝趕到長江以南,南北朝局面漸漸形成。
隋朝:嗚呼隋文帝辛勞一世打下的基礎,哀哉讓隋煬帝做了老好人一把送給了李唐
1、先吐個槽:跟秦朝驚人的相似,隋朝一共不過三十多年(謝 @柳不器 提醒,已修改),也是兩屆政府,一代隋文帝楊堅,二代隋煬帝楊廣,干的也全是硬活。 大局面上統一中國,結束動亂;政治上施行三省六部;基礎設施上開大運河;官制上首創科舉制。
先說科舉制,隋朝以前選官制度叫察舉制,就是上面來人察一下,看到不錯的就推薦。那都察誰?。靠隙ㄊ遣熳约杭矣H戚唄,要么就是有錢的唄,沒關系又沒錢的基本沒有被察舉的可能性。所以,隋以前全是世家大族,袁紹家四世三公,同樣顯赫的還有司馬氏一家,上層建筑全被大家族承包了,社會基本沒有流動性。但是搞了科舉制以后,大家憑本事考,雖然也會有貓膩,但是壟斷就很難了。但是一旦不能壟斷了,肯定也會有人不樂意啊:我辛苦大半輩子不就為了能夠蔭蔽子孫么,你現在說改就改,經過我同意了么!不讓我兒子當官,我讓你兒子當不了皇帝,或者干脆讓我兒子直接當皇帝。所以隋朝后期世族門閥或勾結起義勢力,或自己揭竿而起。
到了唐朝,那就是又照搬了隋朝的一切,成就了盛世。李世民還天天發朋友圈,笑話楊廣,開隋朝的批判會,說楊廣奪位。這就是江湖規矩,占了便宜的往往要再猛踩一腳。不過沒關系,反正他們是親戚,互黑很正常。
2、中央層面:新建立的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確,組織嚴密,優化組織結構,提高組織運營效率,加強了中央集權和對地方的控制。六部制一直沿襲到清朝
3、地方層面:將原來比較混亂的地方官制從州、郡、縣精簡為州、縣兩級,撤銷境內500多郡,裁汰了大量多余官員,提高行政效率。九品以上的官員一律由中央任免,官吏任用權一直歸吏部所有。同時,每年吏部要對地方官進行考核,以決定獎懲、升降。在人才選拔上,初創科舉制,建立了新的人才選拔機制。
單從這個層面來看,隋文帝簡直就是人力資源管理大師,先穩定局面(統一全國),然后定規劃、建制度(減輕民間壓力)、優化組織結構(三省六部制)、精簡管理層級(合并郡縣)、建立績效考核(吏部負責考核官員),順帶還優化了選人育人機制(科舉制),真是佩服
4、探討其滅亡原因:
舊話重提,改革是要付出代價的,是要得罪人的,是要動大手術的,且文帝這場手術直接切在了門閥和世族的要害。門閥對科舉制度嚴重不滿,頻與其他勢力勾結,對抗皇權。每次改革都得用血鋪路,若想得知改革的代價究竟有多大,抵抗力量究竟有多強,請看商鞅、王安石、張居正、譚嗣同等等。
隋煬帝從文帝手中接管局面時,國家已經一統,制度日趨完善,人民休養生息。楊廣一看:挺好,謝謝老爹,我可以放心折騰了,于是建東都、鑿運河、征高麗。雖然這些從后世看來是利在千秋,但是奈何苦在當代,隋煬帝又是個不折騰會死星人,窮奢極欲濫用民力,稍微穩固一點點的統治基礎立馬就毀于一旦,最終將革命果實拱手送給了李唐
唐朝:可愛可悲的盛唐。李唐以后,再無盛世
1、中央層面:三省六部一臺、九寺五監體制已經非常完備。管理核心在三省六部,其中中書省主負責制定政策、草擬詔敕,門下省負責政策的審核復奏,尚書省負責政策的頒發執行;吏部負責管理官吏,禮部負責祭祀、禮儀和外交,民(戶)部負責管理土地、戶籍和財政稅收,兵部負責武官管理、軍事物資管理,刑部掌管司法,工部掌管工程。此外,御史臺作為國家監察部門,負責監察六部和地方。說來尚書省也算是悲劇,政策是人中書提的,對政策的審核是門下干的,尚書省參與不了最高決策的制定,只負責政策的頒發執行?;剡^頭來,御史臺對中央的監察只對尚書省六部監察。
唐朝的組織結構設置達到了中央集權的新高度,體制相對完備,各個部門職責明確,部門之間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牽制;各種職官分工細密,職守分明,中央組織機構趨于成熟
2、地方層面:沿用隋朝州縣制,但是如上文所言,唐朝的州縣長官并不比漢朝的郡縣長官般具有相對獨立的自治權。州縣的一切官員由中央直接任用,州刺史縣令長沒有人事權利,形成了高度的中央集權。為監察地方,由御史臺將全國分為十道,派遣觀察使負責觀察地方行政。名為觀察,實際上就是常駐地方了,成為了地方最高長官,凌駕于州刺史之上。名不正、言不順,但中央集權著實是做到位了,呵呵。若觀察使觀察邊疆且在邊防重地停下來,由中央任命其對地方事務隨宜應付,這就是節度使了。節度使在其地域,掌管軍事,負責財政,順便作為中央官員把用人的事兒也管了,這就是“藩鎮”了。
本意在于中央集權,由中央官員直接管理地方,最后卻尾大不掉。安史之亂即由此產生,安史之亂后,此種割據局面更加穩固。唐室之崩潰,也就是時間問題了。多說一句,清朝設置巡撫與此情形簡直一般模樣
3、探討其滅亡原因:
中央層面的組織機構設置確實一騎獨塵,遠勝秦漢,部門職責明確,相互配合又相互牽制;三省六部一臺、九寺五監官員職權分明
主要問題出在地方層面。中央想集權,于是派遣大吏到外面去,剝奪地方官職權。而結果反而是由中央派去的全權大吏在剝奪地方職權之后,回頭來反抗中央,最后終至把唐朝消滅了。安史之亂因此而生,自安史之亂后,中央政府收到重創,更加無力抵抗,唐朝滅亡后割據勢力也形成了五代十國的局面
在此多說兩句私貨,依我國土地之遼闊,人口之眾多,實不宜過分的中央集權。再拿唐與漢相比,似乎唐的中央行政著實優于劉漢,但地方行政卻又不如了。這也引出一個問題:為何各個朝代要如此設置自己的組織機構呢。
我們回顧漢朝是如何崩潰的:中央治理不力,外戚宦官篡權,在中央層面出了問題。那如此來看,唐朝在中央層面加強也就不意外了。再往后看,唐朝受制于地方藩鎮的軍事力量,那到了宋朝太祖上來就杯酒釋兵權,開始文人治國,其中的邏輯也就解釋的清楚了。那再縱觀歷史各朝代,有意思的地方就更多了,我盡量在文末做總結的時候列出來個人的感悟與各位共同探討
4、多說兩句
從官制,到考試制度,再到財政制度,再到軍事制度,我們可以說:唐代是中國歷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個最大的轉折點(其實隋本有此機會……)。對唐朝也是值得更多的考究的,在此引用錢穆先生《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關于唐朝制度探討時的一段話,希望各位也能感覺有點意思。
唐以后中國的歷史演變是好是壞,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羅馬帝國滅亡了,以后就再也沒有羅馬。但李唐覆亡以后,依然有中國,有宋有明有現代,還是如唐代般,一樣是中國。這便是唐代之偉大遠超過羅馬的所在,更是它遠超過世界其他一切以往的偉大國家之所在。但專就中國史論,漢以后有唐,唐以后卻再也沒有像漢唐那般有聲色,那樣值得我們崇重欣羨的朝代或時期了,那也是值得我們警惕注意的。
宋朝:收之桑榆,失之東隅,文化復興的軍事弱國
1、中央層面:三省逐漸消亡,中書門下設政事堂,為最高行政機關;軍務收歸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構。中書省和樞密院合稱兩府,為宋朝最高管理機構。此外,財政大權集中在戶部司、鹽鐵司、度支司(合稱三司)。中央政府的用人權原本在吏部,即在宰相下面吏部尚書的事,宋代卻又另設一個考課院來負責用人的選拔。中書則為宰相,自宋朝始,宰相不再掌管軍事、財政和用人之權。
宰相權力旁落代表著君權的提升。宋太祖在后周時不過是一個殿前都檢點,就是一個皇帝的侍衛長。一夜之間突然做了皇帝,而像他這樣黃袍加身做皇帝的,宋太祖已經是第四個了。五代時期,軍隊要誰做皇帝,誰就得做。現在不再動亂了,要開始尊王,要讓所有人知道皇帝不是誰要做就能做的。于是宋初的宰相也會刻意謙遜,捧起皇帝。大小事宜必須經過皇帝同意方可去辦;大小官員必須經過皇帝認可方可上任;大小制度必須經過皇帝審批認同方可頒布。
此外,還有一個很大的改變。原來漢唐中央政府中有這樣一個鏈條存在:
在監察機構中,有專門負責監察皇帝的,叫做諫官。諫官自漢代便有了,大抵是挑選年輕后進,有學問、有氣節,而政治資歷并不深的人充任,他們是專門向皇帝諫諍過失的。宰相有不便同皇帝直接講的話,可讓這些小官來講出。這樣一個小小的鏈條,其中蘊含的政治藝術卻相當豐盈。
但是到了宋朝,這些諫官脫離了中書省,不再受宰相的管轄和提拔;反而由皇帝直接提拔,故而不再諫諍皇帝而是諫諍宰相?!具@里多說一句諫官的特點:諫官本來就是以言為職,無論什么事兒什么地方他都可以說話,不說話才是不盡職,講錯話不要緊。而且這些諫官位低權輕,本來就是挑選年輕有學問有名望有見識有膽量能開口的才做諫官。就算他們講話講錯了,那最多就免職,但是免了職以后反而會聲望更高,反而更有升遷的機會。所以說,宰相說東他們便說西,宰相說黑他們便說白。開開嘴炮還不用負實責,一不小心被免職了對他們來說還是好事兒,那還不拼命噴宰相啊?!吭紫嗖还茏鍪裁炊加腥朔磳Γ瑫r又要對付皇帝,那相權的旁落也就是必然了。
還有一個大前提,宋初時太祖杯酒釋兵權、削弱相權、設中央機構和地方機構,這種種措施,明顯有不合理之處,但是五代以來武力盛行、學術中衰,大家都忙著活下來,哪兒有功夫和能力去念及王朝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對以后發展的影響,所以雖然有人覺得宋初的制度和唐朝好像不一致,但是也并不知道怎么才能合理,這就埋下了隱患。宋初讀書人是人又少能力又弱,丞相趙普半部論語治了天下,但是慢慢的讀書人就多了,懂得歷史、政治、學術的人就多了,尤其到了仁英神三朝,大家發現不對勁,開始琢磨如何變革。但是這時候距離開國已過數代,積勢已成,急切改變反而效果不好,范仲淹失敗在前,王安石失敗在后。失敗的原因之一是積勢已成,二來想必也有諫官嚴厲反對的因素,就算神宗很信任王荊公,竟也終究抵不過諫官們無數張嘴,終于諫官得勝而王荊公落敗。此風盛行之下皇帝、政府和民眾均不樂意了,皇帝支持的人竟然都無法得勝,政府這般努力竟然都無法對抗區區諫官,民眾更是對這群位低但是嘴臉囂張的人不滿,于是在多方打壓下諫官終于漸漸退出主要舞臺。但是如此一來,權臣又有機會得勢,蔡京、童貫,這都是幫助大金國南下的好人。所以說,權力的游戲、管理的藝術在政治場上真是淋漓盡致。
2、地方層面:宋代地方政府分為三級。最高一級稱為路,類似于唐代的道;中一級是府、州、軍、監,類似唐代的州府;最低一級仍為縣。有幾個特點:
一是其實宋代根本無地方官,只有隸屬于中央的官員來兼管地方事。自五代以來,地方行政長官本都是軍人。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把各將官的兵權削了,武臣不再帶兵也不準再管地方民政。比如州府,原來的長官是武臣,比如說江蘇督軍,實際上中央保留你的職位,但是不讓你管事兒,請你來中央住,實際上再派一個文臣去管江蘇的事兒,這個文臣就叫知X州事、知X府事。這些知州知府實際都是中央官,只是被派來兼管地方事。
二是宋朝的監察制度更加奇葩。我們上文講過,唐朝派遣地方去監察的人叫觀察使,后來漸漸變成地方首長了。到了宋朝更奇葩了,這個負責監察地方的官叫監司官,且每一路共有四個監司官,稱為帥(安撫使,掌管兵工民事)、漕(轉運使,掌管財政)、憲(提刑按察使,掌管司法)、倉(提舉常平使,掌管救恤民眾)。唐代的州縣,只奉承一個領導就行,到了宋代就要奉承四個領導,知州知府們的日子料想也不會太好過。這四位都是中央派來監管指揮地方的,這四位里以轉運使最重要(畢竟從字面看可以扭轉運勢【認真臉】)。宋朝的地方財政除了本地政府支出外,是要全部上交中央,地方不留存儲。那轉運使就負責把地方的財富轉運到中央去,其中利害,可想一斑,宋朝發展后期,轉運使就逐漸涉及監察、行政、邊防、治安等事務,隱隱成為最高長官。
三就是宋朝地方的財政。宋代的中央集權是軍權集中、財政集中,而用人權則早在唐代就收回中央了,地方日漸貧弱。平常就很艱苦了,那一旦出事兒,就出大事兒了。所以金兵南下,汴京一破,勢如破竹般橫掃北方,直接把趙構打到了長江以南。回看唐朝,安史之亂時,兩京俱失,但是依仗其州府的積累,還有辦法存活。但宋朝,哎。
3、探討其滅亡原因:
地方薄弱。中央的高度集權導致地方失去了軍事權、財政權、用人權,又沒錢又沒權力賺錢,平常日子已經不好過了,一旦出了事兒,那可就是大事兒了。金國南下破汴京以后完全是勢如破竹,沒有任何阻攔最終被長江攔住。依黃河而立的宋朝馬上變成了依長江而立的宋朝。
嚴格的重文輕武。
宋朝統治者既擔心養出藩鎮勢力,又擔心武將做了宋太祖第二,所以想盡各種辦法限制武官,同時五代時期國家飽受軍人之禍,于是自打宋代開國起就強調尚文輕武,宋朝歷代統治者無一不尊重文臣士大夫,連諫官都能那般容忍,話說到這兒,也正因此,在唐末五代時期如此混亂黑暗的局面下,宋朝竟然能夠實現文化的復興、思想的發展、甚至連文學藝術和科技創新都有了不小的進步,也算是一種成就罷。唐代武力昌盛,宋代便如此矯枉過正,歷史的有意思之處著實眾多。
宋代武將最有名的大概是狄青了,但是回顧狄青的官路:行伍出身,立功不斷,最終出任樞密使四年,最終竟抑郁而終。功如狄青,在宋朝時期也是備受猜忌,抑郁而終,這便是宋朝大多數武將的縮影了。地方負責軍事的督軍,中央不讓你在地方呆,在汴京給你弄套房子,行了你在這兒住著吧,工資照樣給你發,補貼一分都不少你的,但是你別想著去地方管軍隊了,老實在皇帝眼皮底下歇著吧。這樣一來督軍沒法督了,那總得有人去督啊,沒關系,中央派人去,這就是安撫使了唄。宋朝為何這么多官,可見一斑了吧;還有禁軍中負責戍邊的武將,這沒辦法人家畢竟要負責保衛邊疆,你這不能把人限制在京城了吧。沒關系還有辦法,武將動不了,我把你手下的兵動一動,宋朝的兵制中,負責戍邊的軍隊,絕無可能在同一地方久呆,今年你在河北,明年就把你調回中央,后年把你放去山西。于是乎,宋朝雖然不是年年打仗,但是單從軍費支出上看就是年年打仗的消耗,而且如此下來兵不習將、將不習兵,這軍隊戰斗力怎么提升;再說到具體打仗的時候。樞密院有調兵之權,將帥有統兵之權。前方有什么重大軍事想法那是要申報樞密院審批的,而且歷任樞密使除了狄青以外基本都是文官,所以宋朝這軍制生動地給我們闡釋了什么叫貽誤戰機。
軍事方面。本來只想探討組織機構的,但是說到宋朝的滅亡原因的時候,難免要說到軍事了
首先得提一個人,從某種程度上,整個宋朝就毀在他一個人手中。自他以后,中原王朝在與游牧民族的軍事斗爭中處于無險可守的被動地位,由于中原以步兵為主,而游牧民族以騎兵為主,中原步兵們要在千里平原上直接面對騎兵的沖擊,士兵們不得不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去抵抗游牧民族的侵略,直到整個大宋王朝走向徹底滅亡。趙姓同胞們請記住他的名字:石敬瑭,若不是他也許各位仍是王公貴族也說不定。石敬瑭此人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特別大方地將北邊險要之地燕云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宋朝整體的都城選擇、國防政策和國防資源都因為此舉發生了變化。
都城選擇:太祖定都開封,開封這個地兒,遠不如長安,也不如洛陽。各位可看一下中國地形圖,開封是一片平地,過了太行山以東盡是平原,騎兵過了太行山,兩三天就能到開封城門口。宋朝之初算是沒有國防的,那為什么建都開封,而不選擇不遠的洛陽或者更安全的長安呢?因為窮。宋朝建國之初,缺錢缺糧,急需從南方運糧過來,感謝隋煬帝的大運河,可以從揚州一路運到開封,但是開封到洛陽段的汴渠早已毀壞,宋又缺乏人錢糧物去修葺;又因為此時的長安早已一片荒涼,于是為省卻糧運,故而遷就定都開封。當時宋太祖也提過說日后若有實力,國都還是要西遷的,但是沒想到竟再無機會。
國防政策:宋朝的整體國防政策是偏防御性的,不敢主動攻擊,募兵主要用于防御。想開封以北是什么:長城、太行山,想主動出擊對宋朝人民要求太高,被動防御已然不易了。說一可笑可嘆的故事:檀淵之盟后,宋朝無法主動布置國防,只能獎勵農民多種水田、多開水渠、在田地旁多種榆樹楊樹,只盼日后打仗了還能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
國防資源:這也是宋代的一個遺憾。北方作戰定要騎兵,騎兵所需的馬匹只有兩個地方出產:東北和西北,往往高寒之地能出好馬。但這兩地,正好一個被遼國拿去,一個被西夏占有,與騎兵相關的精良鐵礦也在東北塞外。缺少資源也是宋朝國防的天然缺憾。
總而言之,私以為,宋朝滅亡的原因就在于頂層設計。試圖中央集權卻害了地方,試圖限制相權卻養了諫官誤了朝政而且最終竟還是有了蔡京童貫之流,試圖尚文輕武卻將武放得太輕,試圖遏制武力最終卻亡于武力貧弱。
但這也是歷史的可愛與可恨之處,站在當下的角度,我們可以肆意批判,肆意點撥,肆意總結,但是回到千百年前,回到夏商周,回到秦漢,回到隋唐,回到兩宋,能有魄力去改變、去探索、去適應,已然不易。在此,一面哀嘆各朝亡朝的不幸,另一面只能以史為鏡,細細琢磨老祖宗們留下來的寶貴的政治教訓和經驗。
元朝:蒙古同胞在中原的百年游
1、中央層面:沿襲過往設置,但是有所簡化,中央組織機構設置相對簡單
2、地方層面:首創行中書?。葱惺。┲贫龋惺〖葱袆拥闹袝。兄袝∈怯芍醒敕殖鲆粋€機關駐扎在外面。蒙古同胞征服中國后,不敢把政權分散,要完全集中在中央。所以地方政事,中央也要嚴格把控。如此一來,地方絕無大權,權力只在中央。所以說元代是由中央無地方的,中國只是蒙古同胞的政府地,就像早期英國與澳洲的關系一樣。當然,這種行省制度也就方便進行軍事上的控制,各地的軍權也牢牢被控制在中央手中
3、探討其滅亡原因:
元朝管理者缺乏管理意愿,貪圖享樂,尤其是元朝后期,整個元王朝從上到下都透露著一股腐敗的氣味兒。蒙古族同胞最初打下中原是妄圖將中原作為蒙古族的放馬場,這些蒙古的征服者似乎從不認為在自己治下的老百姓是人,他們甚至在滅掉南宋以后還經??紤]把這些占地方的家伙殺掉,把土地用來放牧。最終未嘗試將漢族人民驅逐出去的原因僅在于希望漢族人民接受統治、進行農耕商貿、按時提交稅賦,以實現元朝統治者們坐享其成的目的。從賦稅到徭役,只要是人能想出來的科目,都可以用來收錢,過節要收“過節錢”、干活有“常例錢”、打官司有“公事錢”,甚至什么也不干也得交“撒花錢”。從意愿層面來說,元朝統治者無心管理,不圖國強民富,旨在統治和享樂,其出發點就值得哂笑了
組織設計有漏洞。地方加設行省一級,且設置行省的主要目的就是控制地方的行政、軍事、司法權力。雖然是地方層面的組織機構,但是其官員和管理權限依然在中央層面,蒙古同胞對地方的統治主要是走心,想一出是一出,地方的實際情況和實際需求似乎并不在他們的考慮范圍內,唯一所求就是能夠實現元朝核心的中央政府(或者說是皇帝)對地方的強管控。從組織管理與組織設計的角度來講,這樣的組織機構和職能設置是有極大隱患和不足的??v向來看,私以為晉朝和元朝的組織管理機制最欠考量
管理手段簡單粗暴。蒙古族同胞們在戰爭過程中一大特點是騎兵厲害,另一大特點是屠城。從東亞打到西亞再到歐洲,一直都是這一套,不投降必屠城,投降了也屠城。金全盛時(1207年)有戶768萬,蒙古滅金時(1234)剩下87萬戶,下降89%;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有戶1267萬,蒙古滅宋時剩下937萬戶,下降26%。粗暴程度令人咋舌。元朝滅宋以后,雖不用再打仗,其管理手段依然粗暴、原始、人性,統治者把人分成了四個等級: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實行等級管理制度。最高級的蒙古人殺掉一個南人,需要付出的代價也就是一頭驢子,如果南人沒有什么背景,連一頭驢子都不需要。當時的蒙古同胞們對漢族人民缺乏重視和尊重,民族矛盾不斷激化。在這樣的管理方式下過了60多年后,漢族同胞們在各地起義不斷,最終由誅元璋同志推翻了元朝統治。
明朝:朕為你們打下的江山就這么亡了?!——朱重八
1、中央層面:丞相被撤,相權徹底湮滅,皇權至高無上,皇帝直管明朝全面事務。
宋元時仍有皇權和相權的互相制約,宰相作為百官之首,一方面幫助皇帝統管大小事宜,另一方面又能制約皇帝的一些不靠譜的想法,但是造反專家朱老爺子并不是一個喜歡放權和信任下屬的領導,所有事兒都控制在自己手中才放心,罵我我就打你,對我有意見就干掉你,想搶我的東西我連你全家都收拾了。
太祖自造反頭子搖身一變為皇帝后,逐漸感受到造反和當皇帝的不一樣了,造反的時候是沒有后路的,大家腦袋懸在褲腰帶上全都是為了日后可能的權利,而這權利得靠眼前的造反頭子,所以造反的時候大家都聽老大的;但是造反成功以后當上皇帝就不一樣了,大家都沒有什么負擔了,太平盛世哪兒還有什么掉頭的機會?。ó斎?,朱老爺子讓手下們明白了老大永遠是老大),就剩下爭權奪利了,老大要是給我地位那是應該的,老大要是不給我地位那就不合適了,朱老爺子這時候發現反而自己當上皇帝以后,不是所有事兒都能自己一拍桌子都能定了,不是所有事兒自己說什么手下都能去干了,而且丞相還總是帶頭來反對他,文武百官竟然還支持他。奶奶的,老子打了這么多年仗,不就是為了當上皇帝爽一把么,不讓我爽的都得死。
看看明朝開國二十年里,太祖先后以不同的原因干掉了左丞相楊憲、右丞相汪廣洋、左丞相胡惟庸,后來也沒有放過開國元勛李善長,連右丞相徐達將軍也被賜了蒸鵝一只。所以私以為,太祖是先有了撤丞相這個意思,然后才有了干掉丞相們的舉措,無非是為了徹底解決相權掣肘的問題。明朝洪武十三年,宰相胡惟庸因造反被干掉,被干掉六年以后又被加上了通倭的帽子,明太祖處理了胡惟庸以后,決定自他開始明朝永遠不準再立宰相。
沒有了宰相,沒有了中書省和尚書省,六部最高的長官六部尚書就是當時最高的官階(二品),直接向皇帝匯報工作。都察院是原御史臺化身而來,繼續行監管督查職責。都察院和六部合稱七卿。七卿之外,還有一個通政司,一個大理院,總稱明朝的九卿。通政司只負責管理管理奏章、公文出納;大理院負責平反,刑法案件到最后判決不了的都可以去大理院平反。故刑部、都察院和大理院又叫做三法司(可以簡稱為三司),都是司法機關,如果朝廷有特別重大的司法案件,就由三司共同會審(瑯琊榜中的刑部、懸鏡司和大理寺也是如此這般了)。
在武官方面,廢掉丞相以后,將原來的大提督府(類似前朝樞密院)分為左、右、前、后、中五軍提督府,各提督府均為平級,分管不同地域。五軍提督府作為軍事機關,與兵部分掌兵權,“兵部有出兵之令,而無統兵之權;五軍有統兵之權,而無出兵之令?!?《春明夢余錄·兵部》)。戰時全國五大提督府只管帶兵打仗,平日征兵調遣工作由兵部負責。
明代政府經過這樣的改變,一切大權都回歸皇帝手中,帝王的權衡之術在此時演繹到了極致。但是皇帝一人畢竟無法完全管盡所有事,那么皇帝的秘書處就顯得重要了。
明代皇帝的秘書處,稱為內閣,秘書們就是內閣大學士。太祖時,內閣學士不過像是皇帝的顧問,皇帝有不清楚的事,可以隨時問他們作為參考。成祖時,仍然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所有活兒都自己干了,畢竟批一天的奏章已經比從北京打到南京要輕松多了。但是自明成祖起,再下去的兒孫,從小就生在深宮,不像太祖那般當過和尚殺過人,也不像成祖那般清過君側打過仗,精力上自然是逐代萎縮,自然是不能像兩位老祖宗那般萬事親力親為。所以后來皇帝們對內閣的依賴度越來越大,內閣的權力便慢慢重起來,內閣首輔也漸漸成為能夠呼風喚雨的角色。
內閣大學士就是個五品官,所以通常內閣大學士都由尚書兼任,這樣就是二品大員了。而且明朝的內閣大學士們通常都是太子的經筵講官出身的,都做過皇室的老師。這樣一來,明代的大學士(皇帝秘書)以六部尚書(政府行政長官)和曾任經筵講官(皇帝的老師)的人來兼任,地位自然就尊嚴了,自然也比普通尚書要尊貴一些。
此外,明朝中央集權制度下還有一個特色的產物:廠衛。
衛指錦衣衛,廠指東廠、西廠和內行廠,廠衛均為明朝內廷偵察機構。此為偵察,與都察院的監察職責可是大不一樣。都察院負責對各部門各任職人員進行明面上的監察,就是看你是不是能夠完成今年業績指標、在完成業績指標的時候是不是偷偷摸摸用了非常規手段、完成業績指標的過程中有沒有太過于欺負下屬和百姓、在完成業績考核的時候是不是順道給自己留了一點富裕等等;廠衛不一樣,他們關注的是你暗地里做的事兒,下班以后是不是辱罵領導了,是不是勾結同僚了,你今天收了誰的賄賂明天又賄賂了誰,以及一些刑事大案,他們可以繞過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直接對感興趣的人進行偵查、控訴、提審、審判、執行。
這里也簡單談一談廠衛的差異:
其一,錦衣衛是軍隊,同時負責了宮內的保衛工作,東廠、西廠、內行廠則不是軍隊性質的組織,而是純粹的特務組織;
其二,錦衣衛的長官一般都由外戚或功臣擔任,而東廠、西廠則由太監統領;
其三,廠衛并不是同級的,錦衣衛偵查一切官民,東廠負責偵查官民和錦衣衛,西廠監督東廠,內行廠監督東廠和西廠。
在明朝時,權衡之術確實到了巔峰,而這一切權力最終都控制在皇帝手中。那問題來了,廠衛是為什么出現的呢?丞相制度的廢除導致皇帝政務壓力巨大,錦衣衛和東廠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皇帝解決一些事情,而且忠誠度比較高;明朝皇帝與官員之間的關系比較僵持,疏遠和不信任是皇帝與官員的關系特點,那皇帝不信任大臣,自己一人又無法對整個官僚隊伍進行有效的控制,職能利用身邊的心腹來實現對官員的控制;宦官因為其身份特色,與皇帝有更多溝通的機會,對皇帝的心思又更深的揣摩和迎合,接近權力中心的這群人在明朝時也終于獲得了一些權力。
總之,因皇帝的專權意識和控制意識,廠衛在明朝成為有特色的組織機構,發揮其重要的負面影響,嚴重幫助了明朝堅持走固步自封、保守傳統的路線。
明朝的組織結構,最突出的是皇權專制,凡是阻礙皇權的都要被毀滅,包括丞相和一些內閣首輔;凡是得到皇權寵幸的都加速發展,包括廠衛和一些內閣次輔。保守、維護傳統、維護皇帝的權力貫穿始終,控制、維穩、權衡是明朝演繹的核心詞匯。
2、地方層面:
明朝地方設置與元朝類似,但是由于丞相被撤,中書省不復存在,行中書省就沒法再叫下去了,所以把行省掌管改稱為承宣布政使,全國劃分為十三個承宣布政使司。使是指的官,司是指的衙門。與承宣布政使并列的,還有提刑按察使和都指揮使。布政使管行政,按察使管司法,都指揮使管軍事。
在明朝,地方行政中最低一級為縣,縣上面是府州,這是第二級;府州上面是省,就是承宣布政使司,這是第三級。但是府州多而布政使司少,所以在府州和布政使司之間加了一級,叫做分司,地方組織共設四級。
明朝地方組織與職位設置有兩大特點,也是導致明代地方政治一大失敗的主要原因:
其一,親民的官少,管官的官多。明末大儒王船山所著《黃書》里曾有統計:山東省有六個府,但有十六個分司;山西省有五個府,有十三個分司;陜西省有八府,有二十四個分司;四川省九府,有十七個分司??h上面是府,府上面是分司,分司上面才是司,而親民的官是縣官,縣官數量少、職位低,服侍奉承上面的長官還來不及,哪兒有功夫去親民。謂之親民的官少,管官的官多?;仡櫵纬?,何嘗不是如此,但是到了明朝,依然如此,便有些喟然了。
其二,中央仍要插手來管轄地方政治。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揮使已然是省一級的最高長官,但是在地方上,他們頭上,還有更高一級的官,那邊是總督與巡撫。總督巡撫皆為中央政府派來監管地方的官,但是在明清時這種臨時官制逐漸變為固定官制,而且這個總督巡撫與唐朝時的節度使還有不同,節度使雖然也是中央派遣下來但再也沒有收回去的官,但是節度使初衷是為了穩固邊防,是針對外國軍事的,算是事出有因;但是總督巡撫意在對內防亂,那其權利邊界便無法界定了。地方官無法管地方事,地方政治焉能善也
3、探討其滅亡原因:
整體格局的局限導致了明朝自上而下更關注于安內,內部的斗爭是整個大明王朝的主旋律,對于外部的關注往往是被動的,于是才有于謙捍衛北京城、戚繼光抗倭、袁崇煥駐軍關外,但最終明朝還是滅于內憂外患。
自太祖成祖徹底解決掉蒙古同胞的威脅、鄭和下過西洋以后,朱姓皇帝們對于外部環境便似乎失去了關注,只關注于安內,整體戰略意識和對外部環境的掌控都比較差,土木堡輕視蒙古同胞、海上被動招來倭寇、東北任由滿族同胞發展等等,似乎并沒有迫切的要發展自身整體實力的意愿,只求繼承太祖的衣缽穩固王朝內部的統治即可。
如此做來,雖然內部各種監察各種管控組織結構設置的飛起,東廠啊錦衣衛啊六科給事中啊都察院啊等等,似乎已經將全國上下都掌控在自己手中,但是國外有國,管控沒錯,但是更重要的是發展吶,自身整體實力的停滯不前甚至倒退肯定是要出問題的。而且內部的管控手段似乎也并沒有十分好的效果,當某一制度施行了較長一段時間以后,就有人能夠發現制度的漏洞,鉆了制度的空子,你方唱罷我方唱,最后內部也沒有管控好,外部也沒有震懾住,內有闖王外有滿清,終于還是將太祖打下的江山讓與他人。而且明朝這些皇帝們啊,太祖和成祖是你罵我我就打你,但是其他皇帝是你打我我就罵你,真不知皇子皇孫們如何在地下面對太祖。
中央集權過于嚴重,靠近權利中心的各組織各管理人員均伺機從皇權中攫取一些權利給予自己,從而內閣、宦官、廠衛等組織機構有機會發揮了遠超過本身被賦予的職責,進而影響帝國的正常運營。
裁撤丞相,設置廠衛,權衡內閣與宦官,設置總督與巡撫管控地方,一切手段均為了中央集權,所有大權在名義上均最終回到皇帝手中。那么當皇帝不足以掌控手中權力時,最親近皇帝的群體便具備了沾染權力的可能性,張居正、嚴嵩父子、魏忠賢、東林黨等等,或內閣或宦官在明朝中后期均不同程度的倚仗著權力中心發揮了極大的能量,對于明朝的統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切事務均歸皇帝,雖然有利于皇權的加強和集中,但是畢竟皇帝的精力和能力有限。
縱觀明朝16位皇帝,唯有太祖與成祖堪稱勞模,崇禎皇帝也算是半個勞模(但是朱由檢同學也就勤勉這一點尚能值得稱道,其他方面跟老祖宗誅元璋和朱棣的水平差的真不是一兩個檔次),這幾位起早貪黑,按時上下班甚至經常性的加班都沒問題,但是這幾位能這么干是有原因的:
太祖那是放過牛當過和尚的,后來更是造反了十幾年,相繼干掉了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脫脫,后來又當了30年皇帝徹底過了癮之后才西去,對他而言當皇帝不就看個奏章殺個把人,那比造反輕松多了;
成祖更是裝過瘋賣過傻,躲了削藩清了君側,從北京殺到了南京,期間數次陷入險境,要不是朱允炆的照顧早就西去了,后來又遷都北京徹底解決蒙古問題,兢兢業業膽戰心驚干了20年皇帝,于他而言,當上皇帝干上活那是自己拼了命換來的,必須得努力珍惜,從早到晚干活又算得了什么;
而崇禎同志,那其實完全是被迫的,他從小就沒被當作繼承人對待,治國之道、識人用人之法從未接觸,一下就從外地進了紫禁城當上了皇帝,能力不行勤奮來湊唄那就,可惜崇禎畢竟不是太祖成祖那般英雄人物,局面最終也沒能挽回。
但是明朝其他皇帝們,從小在深宮院墻內長大,紫禁城都沒出過幾次,朱祁鎮同學倒是走得挺遠,一走就走到了蒙古瓦剌部。讓這些皇帝們一個人把全國的大事兒全擔起來,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兒,于他們而言按時上下班已經是困難了,嘉靖和萬歷更是幾十年不上朝。于是皇帝總得找一些人來幫他處理政務,那最接近皇帝的其實就兩撥人:內閣和宦官,內閣是皇帝的秘書處,宦官是與皇帝接觸最密切的人。
先說內閣,太祖、成祖時代,皇帝自己處決事情,口頭吩咐大學士代筆,大學士們自然只如秘書。后來皇帝們年輕不懂事,事事都要咨詢大學士們的意見。而且有些年輕皇帝們呢,自己不懂事,對于內閣大學士們也有莫名的敬畏,怕和大學士們見面,內外一應奏本,先由大學士看過,寫上他們的意見,附在奏本上,這叫“票擬(票就是小條子的意思)”,再由皇帝審閱決定,皇帝收到以后,把小條子撕掉,親自用紅筆批下,這叫“批紅”或者“朱批”,批好拿出去就是皇帝的諭旨了。所有詔令,最后一步都是皇帝這紅筆一批,所以才說明朝近乎皇帝獨裁了。但是除了太祖成祖外,其他皇帝較為依賴內閣,所以內閣的票擬意見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朱批的結果,所以內閣的重要性也逐漸提升起來。但是,內閣畢竟無法直接做最后的決定權,在這個角度來說的話,內閣便不如下面要說的太監了。
明朝的太監,仰仗于明朝的政治制度,終于有了出頭之日。上面提過,內閣票擬以后提交給皇帝朱批,但是內閣不能隨時直接進宮啊,皇帝和內閣的接觸得靠太監,于是便多出了這樣一個讓太監上下其手的機會。別說你是內閣大學士,就算你是內閣首輔,也得靠公公們幫你傳遞票擬啊,公公一個不樂意,把你的小票撕票了或者改成自己意見了,你上哪兒說理去;而且朱批的筆總得有人保管吧,這就跟現在企業的章得由財務保管保管,當時朱批的筆就由司禮監保管,有時候皇帝嫌麻煩或者心情不好,直接讓司禮監批了,那也是大大存在的事。那太監要是再犯了懶,直接把你的奏本給扔了當做沒看見,或者故意就不批你的奏本,也都是實際存在的情況。這種程度的黑暗腐敗,也只有明代有。太監領袖稱司禮監,明代政治制度最壞的時候,司禮監就是真丞相,甚至是真皇帝。
若是內閣和司禮監勾搭起來,那更是了不得,如張居正先生這般能把司禮監和太后一起勾搭起來的,往前往后三百年,也僅此一個。但是張老先生也并未得到善終,他死后,家立馬就被抄了。這體現的是明朝政治的另外一個特點:我見不得你比我好。內閣次輔見不得首輔好,司禮監秉筆太監見不得掌印太監好,尚書們見不得內閣大學士好,左右仆射見不得尚書好,六科給事中見不得六部好……內部斗爭自太祖其便紛繁不斷,從洪武年間的淮西集團與浙東集團的爭斗,一直到明末九千歲和東林黨的斗爭,明朝內閣首輔的更迭史更是精彩無比。但這內部的消耗,對于大明王朝和百姓們而言,卻并沒有什么明顯的好處。
總的來說,自太祖撤銷丞相皇帝獨裁后,大明王朝獨有的政治制度存在了兩百余年,期間既有劉瑾、嚴嵩父子、魏忠賢這樣的弄臣,也有張居正、于謙、戚繼光這樣讓后人銘記的名臣,但他們無一逃脫不了得寵則上天堂、失寵則下地獄這樣的原則。在獨裁的大明王朝里,我們必須感謝,感謝這些中華民族歷史上涌現出來的人才,讓大明二百余年未曾大衰;但是同時也要惋惜,在大明同時期的西方,資本主義正在走向了新的近代史階段。
兵制出了問題。
滿清入關時,八旗子弟滿打滿算也就不到十萬人,加上調動的蒙古軍隊,一共不到二十萬;闖王進京時軍隊號稱百萬,實際也得有個大幾十萬;而明朝軍事到了后期,全國的軍事力量保守而言也有百萬,那最后為何是滿人得了天下呢?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均有駐兵,論總數的話自然是高高在上。但是自成祖徹底解決蒙古之患以后,國勢隆盛,四境基本太平,兵卒大多數終其一生不能參與打仗,精神上有了懈怠也是正常,假使要動員打仗,按照明朝制度是要全國分調的,云南調五百,四川調一千,然后風風火火感到京城,全國各地的兵卒湊出幾十萬來那肯定沒問題,但是這幾十萬人從全國各地到了京城以后早已精神疲憊,加上各地的風俗面貌甚至語言都并不相通,溝通上是第一難;人到了,得發裝備吧,打開武器庫,里面所藏的兵器和裝備,已經不知是多少年前存貯的了,刀也銹了,線也爛了,把這些破爛裝備發給兵眾,臨時倉促,胖子穿著緊的,瘦子穿著肥的,大家想調換一身合適的衣服,在軍營里也不是件容易事。臨出發前得祭旗吧,總得殺頭牛吧,但是一刀下去,剛剛破了皮,牛還好好兒的呢,連祭旗的刀都這樣,武器得啥樣就不贅述了。裝備是第二難;打仗得要糧食得要錢吧,打開國庫,沒有,問戶部要唄,也沒有。那錢呢?!不知道。這就好玩兒了,沒有錢支撐是第三難。這三難下來,縱有百萬兵力,也躲不過滿清十萬精兵的侵犯。當然,也要受當時瘟疫、天災等影響,但是此處畢竟只談人禍。
題外話:
于是又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出現了,八旗子弟在關外茹毛飲血長大,只熟悉打獵,對于經濟發展和文明進步基本不懂,但是明朝文化、經濟、政治制度肯定是要比松花江上的滿清進步許多的,但是文化先進看似發達的民族反而被相對落后的民族干掉了,為什么呢?
這事兒說起來就有意思的多了,文化先進的民族被相對落后的民族征服,在歷史上并不少見,西晉和北宋的滅亡,還有明朝皆是如此,再看世界史也同樣這般,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滅亡,波斯帝國被馬其頓干掉,蒙古同胞橫掃亞歐大陸。至于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兒,在此先留個坑,日后盡快補上,各位也可在評論區探討一番。
清朝:走上封建專治的巔峰,走出天朝上國的美夢
1、大前提:
要想了解清朝,必須先理解一個大前提:清朝畢竟還是滿清,那是滿族人的清朝,愛新覺羅氏也只是作為滿族人的代表和首領而已。雖說愛新覺羅氏是清朝的皇帝,但是他們也是滿族人的首領,他們之所以能夠帶兵打進關內占領紫禁城,是因為八旗的支撐、滿族的支撐,那當上皇帝以后肯定是要先滿足八旗的需求、滿足族人的需求,官要先讓滿族人做,錢要先讓滿族人拿,地要先讓滿族人分;同時呢,表面上要做好文章,要吸取元朝蒙古族兄弟們迅速滅亡的教訓,要顯示出對于漢人的尊重和重視,吸取元朝的教訓,起碼要象征性地對老百姓表示關懷,但是也要保證漢人無法獲得足夠的權力來影響滿族人的統治。
這個大前提掌握了,清朝的政治制度、組織機構設置、各種舉措便可以理解了。
2、中央層面:
核心組織機構為內閣、軍機處(雍正年間設立)、議政王大臣會議(皇太極設立,乾隆撤銷)。與明朝同樣,設內閣作為全國最高的行政中樞;雍正當朝年間因西北戰事設軍機處,起初主要負責軍務,后來逐漸演變為全國政令的策源地和行政中心,地位高于內閣,但軍機處的高級官員——軍機大臣和軍機章京都為兼職,一般由內閣大學士兼任;議政王大臣會議為類似軍機處的存在,皇太極時期為了弱化貝勒權力,強化身邊大臣的權力,設議政王大臣會議商討重要事務,雍正時漸漸由軍機處代替其職責,乾隆時期徹底裁撤。
滿清同胞們在分析總結明朝滅亡的原因時總結了經驗教訓:話語權還得在自己手里更靠譜。所以清朝時期,事無巨細,一切都要聽從皇帝的號令。不管什么內閣、軍機處還是早期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只是一種形式上的組織結構,完全是作為皇帝的秘書處存在的,而軍機處更像是皇帝又設立的一個南書房。在清朝,是這么玩兒的:小事兒呢,是由內閣提出建議報給皇帝,皇帝審批以后經內閣傳給六部,然后就可以實施了;大事兒呢,皇帝自己琢磨好了,頂多參考一下軍機處的意見,確定下來方案以后就由軍機處直接發令給責任人,內閣啊六部啊根本都沒有參與討論的機會,比如說有關經濟財政問題的,送給江蘇巡撫,連戶部大臣也不能看;軍事方面的問題,送給兩廣總督的,連兵部尚書也不能看,這是清朝特有的秘密政治,其獨裁程度在歷史上也算是頭一位了。
其他中央層面的組織機構基本沿用明朝設置,設五寺、六部、兩監、三院、三府。分別為:
五寺:大理寺,太常寺、太仆寺、鴻臚寺、光祿寺
六部:吏部、兵部、刑部、禮部、戶部、工部
兩監:國子監、欽天監
三院:理藩院、都察院、翰林院
三府:內務府、宗人府、詹事府
雖然組織結構看似一致,但是內里仍然有清朝自身獨特的地方。
一是六部尚書的權力已經大幅縮減。六部尚書已經無法影響地方最高的總督和巡撫,因為如果有事兒的話皇帝就直接通知地方總督、巡撫了,所以六部尚書的影響力也就大幅減小了。六部如此,其他寺府便也是如此了。
二是六部尚書侍郎都要向皇帝單獨匯報。這樣一來,尚書就管不著侍郎。而且清朝時期,滿漢是要分開的,有一個漢族尚書,就得有一個滿族尚書;有兩個漢族侍郎,就得有兩個滿族侍郎。于是一部之內就有六個長官,而且六個長官都可以向皇帝單獨匯報,尚書不知道侍郎和皇帝匯報了什么,而且漢族尚書也不知道滿足尚書和皇帝溝通了什么,這樣的六部還能做些什么呢?!
三是用人的權力完全放在皇帝手中。吏部原是負責提拔官員的,當然,比較重要的官員在前朝是經過廷推由皇帝確定的,到了清朝就不這樣了,不用廷推了,皇帝一個人就能定了;而且不管多小的官,經過吏部選拔出來以后都要見過皇帝以后才能上任,皇帝看你不順眼你的話,對不起,你從哪兒來回哪兒去吧。什么?吏部已經給你任命了?那正好,你和吏部選你的人一塊兒回家吧。
三、地方層面:
基本沿襲明朝設置,全國在十八省的基礎上后來拓展到二十三省,省下設道,再設府,再設縣,一共四級。與明朝類似,同樣設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分管行政和監察。但是在布政使上面又有常設的總督與巡撫,布政使便實際上成為了其下屬,也便不再是地方最高行政長官了。地方的官級是這樣的:從知縣到知府,到道員,再到布政使,再到上面的巡撫、總督,就是五級。到了后期清朝真正打仗的時候,中央還會另派經略大臣、參贊大臣等臨時官員來做主??傊宄瑯硬辉S地方官有真正的權柄。
這總督、巡撫與唐朝的觀察使有相似之處,但又有不同的地方。兩者均是出自于軍事的考慮,但是觀察使本來旨在鎮守邊疆,也并非常設職位,只是在發展過程中逐漸接管了地方州縣的政務;而清朝的總督巡撫,則是常設的職位。同時唐朝的觀察使權力相對而言比較獨立,對于地方政務、軍事有較大的話語權;但是清朝的總督巡撫們,則完全是皇帝的代言人,一切措施均要聽從皇帝的號令,但也只是作為傳達命令的角色,將皇帝的旨意施行到地方而已。這地方政治說到底也變成了皇帝的私事。
四、探討其滅亡原因:
中央層面,設置了軍機處和內閣作為皇帝的輔助機構來緩解皇帝壓力,但是最終內閣和軍機處也僅是傳遞皇帝命令的所在,終清朝一朝兩百多年,也沒有出現像嚴嵩、魏忠賢那樣的角色,皇帝的獨裁和王朝的封建統治在清朝又到了新的高度。同時,也像上文提及的,本來應該發揮重要作用的六部也無法發揮其應該發揮的職能。
地方層面,一如既往的,中央集權就同時代表著地方執政的衰弱,而且是中央刻意地攫取了地方執政的權力。
按照清朝這樣的組織設置,總部的部門沒有獨立的行政權力,也無法對地方的行政單位進行管控,所有總部的人員全成為了皇帝一人的秘書,偌大的清朝,就像是所有人為皇帝服務一般,這樣的空殼子當然會有問題;地方一樣如此,一切措施、一切行為皆是皇帝個人的主意和旨意,這樣下來,權利全部歸于皇帝,但是責任還是由各級官員們來擔,因為皇上是不會出錯的,那自然日久下來管理問題會越來越嚴重。當然,凡事既有起因,我們可以琢磨一下為何清朝的組織結構會設置如此,而這深度的原因也正是清朝崩潰的內部原因。
私以為滿清同胞們是因為怕。滿族祖宗們從朱姓皇帝手中奪取了天下,雖然一直追殺到廣州終于將南明余孽徹底清除,但是回顧中華上下五千年,漢族統治這片土地有數千年之久,中間唯有蒙古的同胞們伺機搶奪了統治權,但也僅僅享受了幾十年之后就被誅元璋同志趕出了中原,這還不算完,還被趕出了漠北,連家都不能回,不得不去歐洲大陸發展。我要是滿族同胞,我是不想要元朝的下場的。但是漢族太強大了,人口眾多而且聰明人太多了,滿清對于統治下的漢族人民,想必是帶有一些又恨又怕的態度的。各位想啊,人家滿族同志們大老遠從長白山旁邊兒的松花江畔過來,以前過的是什么日子,披著獸皮扛著凍,甭管什么天氣都得出去打獵,有一些生活必需品還得用辛苦打獵的成果去換,而且指定得被明朝商人們坑;現在好不容易進了關,紫禁城住著,滿漢全席吃的,錦帽貂裘穿著,無聊了就去遛鳥聽曲兒逛窯子,這日子多瀟灑,但是這日子要長久,就必須得防著漢人,怎么防呢?
怎么防就有講究呢,畢竟作為統治者,面子上還是要過得去的。得不露痕跡地防著他們,既有效地限制他們又不能被他們看出來,怎么辦呢? 那就讓他們做官吧!這樣看來清朝同志們還是很有管理藝術的,聰明人太多,怎么能把他們揪出來不讓他們成為自己的潛在隱患,那就直接把他們放在自己身邊吧。
通過科舉把優秀的讀書人選出來做官,在清朝文臣之極也就是六部尚書了,但就算你到六部尚書了,你往下看看,自己有四個副手,兩漢兩滿,滿人肯定是不搭理你了,兩個漢人侍郎呢還是直接向皇帝匯報工作的,你還管不著;往旁邊看看,還有一個滿人尚書,而且皇帝明顯更喜歡人家同族的人;再往上看看,皇上有事兒找你得馬上去,你想找皇上,對不起,打個報告吧先。太憋屈了。
那不干尚書了,去地方當個頭兒去。沒問題啊,給你個江蘇省布政使做吧,一省大員,總算能揚眉吐氣了吧!但是真到了工作崗位你就發現了,你還是個打工的,頭上有總督和巡撫壓著你,想干什么都得請示他們,有好處他們收著,有責任你得自個兒擔著;上頭是管不了了,那管管下面吧,可是手下的這些道員、知府、知縣,自己連任命的權利都沒有,得吏部提名讓皇帝決斷,面對這些下屬都不能硬氣地說一句:不聽我的就讓你回家種地!這官當的太憋屈了吧,想罵人了吧,想寫篇千古流傳的文字來吐槽一下吧,千萬控制住。在清朝,話是不能隨便說的,牢騷是不能隨便發的,文字不是隨便寫的,你是沒有言論自由、結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的,而且還得小心措辭,說不定因為你說了什么話就讓你下獄呢,清代文字獄的恐怖程度絕對是歷史巔峰級別的。
這些都屬于鎮壓的,那還有懷柔呢?沒錯,這點上愛新覺羅氏還是有覺悟的,以上說的種種壓迫其實都是對于讀書人的,是對于知識分子的,而對于普通老百姓,他們在表面上還是會討好的??滴跄觊g取消了丁口稅:之前種地不僅要收田租,還要按你家里的人頭數收取丁口稅,康熙五十年統計全國人口后,從這年起開始永不加丁賦,就是你們家從這年起就算多生幾個娃都沒有人口稅了,但是這年以前已經存在的人還是要交稅的;看似一項仁政,畢竟子孫后代都不用再交人口稅,也算是減輕了一項負擔。但是實際上自明朝起丁口稅已經計入到田租里面,而清朝沿襲了明朝的稅賦制度,田租中早已含了丁口稅,所以丁口稅的取消實際上只是取消了一項根本不應該收的稅而已。
可是這種欺騙面子上做得再好也畢竟經不起考量,日子一長,畢竟是要被識破和拆穿的的。到了乾隆年間,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漢族知識分子們的奴性已經滋養,他們的反抗意識越來越薄弱,隨著滿族官員越來越跋扈和腐敗,漢族的知識分子們也愈發消沉,同流合污;但是群眾們對于所受的痛苦越發難耐了,民變四起,最有名的算是川楚教匪,還有19世紀的太平天國一旦揭竿而起便迅速占領南京,可惜洪秀全們也是扶不起的阿斗,還沒有什么成就呢就先惦記著封王稱帝了,內部的崩壞導致了太平天國的迅速崩塌。所以就算19世紀外部競爭者沒有前來中國這片沃土,滿清統治也未必能堅持多久。
因為清朝統治者滿族人的身份,所以萬事均要先應付了滿族人的需求,那必然就有不公平之處,其實也就是狹隘之處。對于滿族人要盡量滿足,那對于漢族人就只能胡蘿卜加棒子了,你聽話就給你胡蘿卜吃,不聽話就揍你,雙管齊下必然是有效果的。但是你要是拿假冒偽劣的胡蘿卜給人吃,卻拿鋼化的狼牙棒打人,這就不地道了。這便是清朝從內部崩析的原因了。
以上談的是清朝內部的原因,下面咱們來說說外部原因。
談到外部原因,其實很清晰,大家心里對此都有個數,自秦漢以來到明清為止,封建集權統治是愈發厲害,至清朝到了頂點,封建的一大特點便是強調保守和秩序、強調向下施壓、強調內部管控,統治者們的統治重心從對外開疆拓土轉變成對內守業和維持,這樣的轉變和封建體制讓整個帝國管理層的眼光和境界都局限了起來,安于亞洲東部的土地上。
而與此同時,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明治維新,西方社會逐漸進入到自身發展的新階段,甚至曾經被天朝看不上的島國扶桑,也已實現了自身的蛻化,進入到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和擴張的新時期。
但是此時的明清,對于外部這些競爭者們的發展毫無感知,依然沉迷于天朝上國萬萬歲的美夢之中,終于被英格蘭人用大炮轟開了久閉的國門,清朝早晚要亡,外部競爭者們只是加速了這一過程。不去發展自身實力、不發展業務,再精密的制度也難以適應環境的變化。
中華民國:中國歷史上一次新的嘗試
中華民國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新的嘗試,是孫先生革命的成果,初衷是值得肯定的,因為清朝的各項制度已經不是康梁所想的變法所能解決的了,必須得實現自身徹底的革命方能實現中華民族的重新振興;但是執政黨自身實力太弱,未能有效把握中國社會的傳統頑疾——底層農民和城市無業者的需求;疊加市場大環境的負面影響,最終走向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