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的外地移民群中經常會送各種各樣的東西,衣服,種子,食物等,這是一種分享的快樂。可我對這些都不太感興趣,尤其是瓜果蔬菜,種子等,從小在農村長大的我很長時間內吃的都是健康的糧食,蔬菜。可顧顧就感興趣得多,一有這些事情就非要拉著我去。
平時我總是不喜歡去,我告訴她我不愿意去但是還是可以陪你去。今天出乎意料,我告訴她,我愿意陪你去。
本以為是簡單拿完種子就好,沒想到夫妻倆是東北人,顧顧的老鄉,我們就跟著上樓喝了會茶。茶的味道很特別,雖然沒有古樹茶的醇厚,可有一股天然的味道。問了之后,他們高興地說,這是他們自己上山找別人荒廢的茶園去采的,沒有化肥農藥的,自己回來發酵成紅茶。
話匣子一下打開了,才知道他們來這里是做自然農法的。說實話,我對大理很多搞農場的很反感,整個幾十畝地就說自己是搞有機種植和綠色農業,顧顧對這些很感興趣,可我對這些人和事一點都不感冒。
因為自小出生在農村,知道一畝地如果不用化肥農藥的話,產量是多少,而且大理因為氣溫合適,種蔬菜大蒜等一年能種好幾季,要追求產量,賣到外地去,農藥和化肥的用量不是一般地多,但是因為是原產地,沒有太多運輸污染,也就將就了,很多時候還可以買到農民自己種植的菜,可以挑出哪些是沒打藥的。可是如果要是按有機的標準,大部分的地是根本達不到標準的,歇耕和地力恢復的時間也根本不是創業者所能承受的,承受不起了這個成本。每斤大米成本10幾塊,蔬菜幾塊錢根本不是消費者所能承受的(賣到市場上需要翻好幾倍)。除非是幾百畝以上有穩定的客戶,否則根本就是噱頭。可惜大理不具備這樣的條件(長住的對食材講究的外地人要么自己種菜,要么買農民種的沒打過藥的菜),有幾百畝地的大部分是給資本拿去圈地融資了,誰肯踏實地做農業?根本就是個賠本買賣。
那些幾十畝的說實話,種出來還不夠他們自己人吃呢,員工就十幾號。只能靠做做培訓來掙錢(有自己的團隊),說實話,是另一種形式的變現。對于大多數人來講,不具備實際操作性(農民不愿意花幾千塊錢去學習,學習的人壓根不種地)。
一畝地,如果用農藥化肥,可以產小麥800~1000斤左右,有機或自然農耕只能有200斤左右,而且因為需要人工除草養地等,出來的成本至少在用農藥化肥的5~10倍。這也就是我見了鼓吹有機農業的人扭頭就走的原因,有幾個消費者可以承受物價翻5倍以上?
起初,我也有些警惕,他們是不是大忽悠。可聊著聊著就發現了,并非我想象的那樣。他們的家中有很多書,還有很多是給孩子看的。我問家長是不是很愛讀書,他們說媽媽愛讀書,很多書是買給孩子讀的。接著就問,孩子是不是送到了一些有著國際理念的學校去了(大理有很多關于教育的探索,雖然大多數我都覺得不切合中國的實際),他們說沒有,自從二年級后就在家里自學了,已經養成了很好的學習能力。
我們就覺得這一家人不簡單,就多坐了一會兒。聽他們說,他們覺得現在的很多食物,水都不夠健康,四年前他們就離開深圳到大理,先從租1畝地開始,慢慢到現在的5畝,一點點嘗試,摸索,到現在,自己種了黃豆,油菜,小麥,大米,蔬菜等,基本上日常吃的全都是自己種植的。剛剛夠吃,沒有多少剩余,也不售賣。
油是自己榨的,可是因為油菜的產量少,還不夠用,米面蔬菜是完全夠吃了。醬油和醋也可以自己做,唯一不能被代替的就是糖了,大理就種不了甘蔗了,可以考慮養一些蜜蜂,用蜂蜜代替。
聽著他們講述那些日常在地里的勞作,如何安排各自植物的種植,享受和土地互動的樂趣后,我心都醉了。我問他們有沒有用很流行的有機種植,酵素養地,農家肥等方式。他們說沒有,就是簡單地播種,耕耘,收獲用最原始的方式,在土地不被外力打擾的情況下,套種不同的糧食蔬菜,它會一點點恢復自己的活力,而且病蟲害會越來越少。
可是很快他們就要離開大理去沙溪古鎮10公里遠的村子了,因為大理的5畝地是分散的,在一大片地中耕種即使自己不用化肥農藥,可別人打農藥的味道也會飄過來,也會有一定程度的污染。何況地租,房租都漲了不少。沙溪那個村莊是山坳里的地,連在一片的,不會被別人打擾,更靠近山泉水,種出的食物更健康。
……
臨走的時候,他們12歲的女兒從樓下上來了,很自然有活力也很聰慧,絲毫看不出家庭教育對她有一些不良的影響。聽家長說,女兒剛剛在樓下做飯,她上來的時候很輕松,快樂,絲毫看不出對做家務的厭煩,一家人其樂融融。
他們送了我們不同的種子,胡蘿卜,茼蒿,香菜,甜菜等,還送了兩個大南瓜,嫩一些的適合炒菜,老一些的適合熬粥。抱著豐盛的禮物我們回家了。
到家后,我感到很震撼,這種平凡生活的力量如此強大,快要穿透了我。他們的生活和和尚道士或隱士在山林里的生活不一樣。他們是一個家庭,完全自食其力,盡量減少對外界的依賴。從思想和談吐來看,他們對社會生活的認知很深,一點也沒有把自己隔絕于社會(我們到之前因為他們要搬走,鄰居們特意邀請了爸爸去喝酒)。更何況,他們還能很好地完成對孩子的教育。這樣的社會意義比許多人歸隱山林對社會大多數人的參考和現實意義要大得多。
這非常難得。曾經有個讀者和我聊梭羅的《瓦爾登湖》,我很喜歡這本書,可我覺得對大部分人的實際生活來說,這本書不具備太多參考的價值。
梭羅的生活頗像中國許多隱士的生活,不同的是將過程和對現代化進程的反思寫出來了,傳播后世。總體而言,他們更像是在回歸一種原始的生活。對于大多數人而言,我們向往那種原始的生活,可我們也需要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平衡。
他們正在進行這樣的實踐,而且一點點摸索出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經過聊天,大致推斷出他們在深圳還是有一些積蓄,可并沒有到富裕的地步(他們的衣著,家庭裝飾也都比較平常)。他們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欲望和支持,一點點探索,等10畝地的時候可能會慢慢將一些產品分享,和社會進行一些連接。路走得穩步而踏實。
我一直在思考,后現代化困境下人們該如何去生活,尤其是從農村出來的這些孩子如果過上自然舒心又現代的生活。
他們的探索給了我很多的啟示和力量,我也在努力去摸索出屬于自己的生活之路。時間所限,所知尚不多,希望有機會再和他們多多溝通,學習。
?顧顧拿回來了種子,我也得慢慢醫治我的懶病,將屋后那一分堆滿石頭的土地整理出來,種一些瓜果蔬菜。有朋友說他們過的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生活,我覺得不是,那是活生生的現實,只是她沒有親身感受到罷了。這樣的生活,我們實現也并非有多艱難,但還需要一定的努力。
我從未想象過,這樣的平凡,能讓我感受到偉大。今天,我感覺到了。它離我也很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