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的單位,北京一家老牌研究所,也是體制內的國企,身兼事業和企業雙重身份,主要給國家做大型計算機信息化軟件項目。在我看來,得到了收獲,就應該感恩,所以在“體制內單位”被飽受爭議的今天,我仍然要寫下這篇文章,為這個栽培過我的地方說出我真實的感受。
我?北漂?北漂是什么?
記得幾年前,我有一次回老家,我姨跟我說:“……像你們這種北漂,在北京打拼不容易啊。”實話實說,雖然在那之前也聽到看到過這個詞,但是我真沒把“北漂”這個詞和我自己畫上等號,我覺得這個詞離我很遙遠,甚至離我身邊的人也很遙遠。為什么我會有這種感覺呢?我當時還特地上網查了“北漂”這個詞的含義。
“北漂,也稱北漂一族。因這類特征:北漂即人在來京初期都很少有固定的住所,搬來搬去的,給人漂乎不定的感覺,其自身也因諸多原因而不能對于北京有更多的認同感,故此得名。”
“我太忙了,沒有時間想家。”
自己后來反復分析,很大程度上應該是因為到了這個單位。大學一畢業我就進入了現在的單位,雖然是只身來到了北京,但是我從未覺得自己有飄忽不定、居無定所、被無限榨取剝削的感覺,反而更像是進了另一個更有意思的學校,一個大家庭。我們的單位就在四環,很大一個院子,一到單位我們就被分配了宿舍,每個月有充進食堂飯卡的飯補,宿舍、食堂、工作的地方都在院子里,當時的職工是給分房的,所以好多同事都住在里面,院子里還有幼兒園、老年活動中心什么的,特別像我從小到大生活的環境。那時候的生活很簡單也很快樂,工資雖然不高,但也沒什么用錢的地方,我是這樣,周圍同事也是這樣,每天和同事們一起工作、吃飯、加班或者學習、然后回宿舍睡覺,形成了一種氛圍。而這種氛圍讓我毫無違和的度過了那段和這座陌生城市的磨合期。記得當時每晚我媽都會給我打電話,問我想不想家,而我一致的回答是:“我太忙了,沒有時間想家。”
我看到了另一個世界
我們單位是為國家軍隊、政府服務的,而且都是大型信息化項目,承接的項目動不動都是部省級的信息化頂層設計和實施,從入單位給我們的教育就是我們是肩負國家使命的,做項目的時候沒有困難要上,有困難克服困難也要上。無數個沒有加班費的7*24小時的工作,每當談起那段時間的自己,仍有一種自豪感。很多人聽完也會說,經歷了這些又能如何?除了象征性的表彰和榮譽,沒有什么實質的意義。當然,和現在社會上的情況不一樣,現在社會上企業流傳的是“只談情懷,不談錢的企業都是耍流氓”。但是我認為正是這些一個又一個大項目機會,一次又一次站在一定高度、廣度和深度的訓練和鍛煉,讓我朝著一個完善的自己在成長,人生是一個找尋自己的過程,而方式就是在實踐中沉淀。我們在項目中團隊人常提到一個詞,就是我們要占領至高點。以前我還不太清楚,為什么一定要占領至高點呢,后來想明白了,因為站到了至高點,你隨便一眼看到,都是很多人望成莫及的風景。經過一次又一次大型項目的學習和歷煉,還去了一個個不同的國家,不同的部門,接觸政府高層、行業專家、科研院士……和各行各業不同層次的人的合作,在不同的崗位職能進行鍛煉,突然有一天我發現,從一定高度、廣度、深度,甚至時間的維度來看待問題,已經開始成為自己的一種習慣性的視野角度。而這一切就是我的收獲。
文末總結
如果要說有什么不足的,那應該就是跟體制外的企業比,沒掙到什么錢吧,事業編改成企業編,社保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但是錢這個東西,我雖然也沒有多少,尚且不缺,夠用就好。而對于自己的收獲,就像我們有離職到體制外公司的同事說的那樣:是這個平臺這么多年給我的經歷和經驗,才成就了我今天的起點。人生的很多選擇是無法計算得失的,無論主動或者被動,已經選擇的走了的路,回想起來能夠不后悔,或嘴角還能流露出一絲會心微笑,便就是幸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