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伊春雪
最近在看楊絳先生的《我們仨》,一生那么長,卻又那么短,有一些時刻,心里凝聚出這樣的感慨。
最初章節的惆悵和無法抑制的壓抑痛苦,仿佛看見暮年的她穿梭在醫院之間。平生對醫院的恐懼和害怕,不是一丁點兒,揮之不去,卻又奈之如何的無能為力,頃刻間在心里徘徊,只能眼睜睜地希望著一切都會好轉。她的文字,惆悵,痛苦,孤寂,深意纏綿的筆鋒,一點點地將懷念滲透。仿佛平淡,又無法忽視。
牛津求學的一段,溫馨祥和的畫面,我深知此生也無緣去感受。她本身已是光環傾照,在我的心中。在這一段文字中,不,整片都是,她以平凡的姿態,就好像是鄰家阿姨,在和你拉家常,講述著她的青春,夢想,家庭,唯獨事業,寥寥幾筆,最初的最初,只是感受到,陪讀,以及一位初為人母的母親,陪伴幼兒的歡喜和忙亂。
住院生女,他做了許多“壞事”,打翻墨水瓶,染了桌布;砸了臺燈;門軸弄壞了,門不能關了。她云淡風輕地說一句,“不要緊......”而后來真的全都修好。由衷地欽佩,原來,還可以如此。
家庭生活的點滴中,她對于他的仰慕與欽佩,在字里行間,躍入眼簾。特別是兩年后,女兒初見他的陌生,可是他的一句耳語,從此,父女情深,成了無話不談的“好哥們”。想象著這個畫面,為之動容。
她也有家長里短,妯娌婆媳,各種紛雜的關系,可是她始終寬以待人,平凡處之,徜徉在她的文字中,漂泊的艱辛,最初無法家人團聚的那些遺憾無奈,卻都被她自己的思考,女兒的歡笑,丈夫的大智慧所代替。不由得想起自己,想起身邊許多個例子,一個孩子的出生,改變了多少家庭原來的和諧或者不和諧的格局,促生了多少只多不少的家庭矛盾,夫妻,婆媳,還有那許多未知的矛盾。
他們也曾有過爭吵,只因一個法文單詞的讀音,最終,獲勝的她并不覺得開心,感覺吵架很無趣。至此夫妻有了約定,各持異議,不必求同。后來卻是有了更好的方法。
最開始讀這一段,只是佩服,后來又重讀,卻是說不出的欽佩與感激。成長的道路漫長而又無奈,多少次,我們以為自己下定決心可以這么做,可是事實上,我們一而再再二三地犯著同一個錯誤,更為可悲的是,往往還不自知,冷不丁地用著從來不知悔改的毛病互相爭執,互相埋怨,怨氣叢生,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
正好與朋友相約書店,與她分享這一段,以及文中他一句耳語,父女從此“好哥們”的一段。因她常常因婆媳,父子關系而分外困擾。有些感慨,也許,我們的見識,我們的生活的局限,決定著我們的眼界,我們的格局。原地踏步的困擾,我們渾然不知怎樣去走出怪圈。
回婆婆家,聽到妯娌話家常那段,小小的女兒并不言語,出門后和她說起。她驚訝于女兒的觀察力,而我內心里,深深地感動,父母對于子女的潛移默化。從來都知道,說教再多,不如行動如此,卻常常言不由衷,忍不住叨叨絮絮。
一字一句中,沒有我曾經仰望的那么渴望不可及的距離,沒有不食人間煙火的高高在上,滿滿的都是最質樸的經歷和最深入人心的大智慧。
讀他們仨,更是在讀人生的相處之道,處世之道,生活之道。
一生那么長,時光那么短,且行且珍惜。
無戒21天挑戰營第1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