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世界遺產,叨姐常常會想到故宮、長城、頤和園和天壇,這些景點都會在顯著地方豎起“世界遺產”的巨大棕色標志,顯示該處景點的珍貴和重要。因身處北京,這些著名的世界遺產自然游人如織,全年無休,幾乎沒有淡季和旺季之分。相比之下,一些身處小城市、甚至交通不太便利的地區的世界遺產,知名度、關注度就小多了。
來自度娘的資料:中國于1985年12月12日正式加入《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1986年,中國開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遺產項目。1999 年10月29日,中國當選為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截至2018年7月2日,中國世界遺產已達53項,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6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世界自然遺產13項,在世界遺產名錄國家排名位居第二位(53項)意大利第一位(54項)。中國是世界上擁有世界遺產類別最齊全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與澳大利亞并列,均為4項)世界自然遺產13項位居第一超過美國和加拿大。
查看了我國現有的53處世界遺產,原來叨姐還是去了一些地方,有些地方甚至還去了不止一次。如果讓我評出一個比較小眾的世界遺產,安陽殷墟絕對是被嚴重低估的一個。巨大的反差讓我苦苦思量:
1.安陽的交通比較便利,為什么游客這么少?
2.殷墟是中國可以確定的有信史記載、有考古佐證的最早國都,為什么看起來如此簡陋?
3.甲骨文的文化價值和意義巨大,為什么殷墟里這么少?
度娘介紹:安陽殷墟 2006.7.13 列入文化遺產 列入標準:ⅡⅢⅣⅥ
河南安陽商代遺址又名殷墟,占地約24平方公里,位于河南省安陽市區西北小屯村一帶,距今已有3300多年歷史。殷墟是聞名中外的中國商代晚期都城遺址,是中國歷史上有文獻可考、并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遺址。
2015年五一期間,叨姐和先生去了一趟安陽,遍游中國文字博物館、安陽博物館、殷墟,還去了王陵區。這次的親身經歷,讓我可以從自己的角度,去嘗試回答上述三個問題:
酒香還怕巷子深,單一世界遺產難以支撐一個城市的旅游業
提起安陽,很多朋友第一印象就是殷墟,但要問除了殷墟還有什么?恐怕很多朋友都不知道了。作為一個地級市,安陽的旅游資源其實還算豐富,下轄的湯陰就是岳飛故里,林州有紅旗渠,本身也有羑里城、太行山等景點,還有安鋼這樣的大型國企。據當地人介紹,2006年殷墟剛被列為世界遺產的時候,著實火了一把,游客很多。但實際上我們目前看到的殷墟只是宮殿區,洹河北岸的王陵區門可羅雀,中國文字博物館分走了甲骨文的很多資源,殷墟本身的旅游資源實際上集中在殷墟博物館、婦好墓和復建的宮殿展廳中,看起來似乎旅游資源豐富了,實際上卻把唯一的世界遺產資源分散了。
商代文明特質與周代差異很大,國人對商代的理解限于封神榜
我們今天的中華傳統文化,主要是誕生于春秋時期的儒家文化,孔子倡導的儒家文化又是以周禮為核心。所以今日中華傳統文化源頭更多是周文化。雖然也吸收了諸子百家的精華,但毫無疑問儒家占主體。和周文化不同,商文化是一種差異性很大的文化,如重視鬼神、占卜、祭祀、嗜酒、人牲等特征,都更加血腥而原始。比較西周和商代的青銅器,金文和甲骨文,會發現周文化更多地是代替而不是繼承了商文化。我們看到周文化的宗法制、分封制會覺得理所當然,但看到商文化的諸多元素就會不解。一部封神榜,當時的“奇裝異服”更能反映我們對商文化的理解是多么異于今天,倒是能看到三星堆文化的影子。
甲骨文的原件大多四散,留在國內的很多都被國博收藏
甲骨文從19世紀末被發現,經王國維等大家的解讀和發展,今天已經能辨認一兩千的文字。但正如商文化和周文化的巨大鴻溝一樣,甲骨文和金文的差異也是很大的。我們今天的漢字固然能溯源自甲骨文,但實用性的漢字更多來自金文。由于龜甲獸骨的日益稀缺,西周以后,甲骨文的載體也不復存在。近代日本等外國的巧取豪奪,使得很多甲骨文原件流落海外,許多珍貴的原件也保存到條件更好的國家和省級博物館,留給殷墟的已經不多了。
歷史上的殷墟,見證了盤庚遷殷后商代最后二百年的輝煌;今天的殷墟,除了依舊流淌的洹河陪伴在旁,更習慣于靜靜地沉睡于中原大地上,向前來瞻仰的游客訴說著自己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