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的時候,坐下來寫》一書主要分為四個部分:寫作前的準備,僻靜寫作營“真正的秘密”,寫作中不可忽視的細節以及與書寫老師的相遇。下面試著從目錄出發,將文字的邏輯梳理一遍。
寫作前的準備是什么呢?《關鍵的20小時,快速學會任何技能》告訴我們,在開始練習之前除了排除網絡和通訊工具的干擾,騰出時間高效學習之外,還要做好充分的設備和身心準備。那么身心的準備是什么樣的呢?《不安的時候,坐下來寫》作者納塔莉·戈德堡給出的方法是獲得“靜坐”一樣放松的狀態和“慢走”一樣專注的力量,從而讓身心達到“安寧”。
正是因為采用這種“安寧”的狀態進行寫作,作者將之稱為“僻靜寫作”。通過加強儀式感,列出時間表和日程清單,并保持不斷學習和覺知的七種心態,開啟僻靜寫作營的“真正的秘密”,在書寫中了解自己的夢。
在第三部分中,作者給出了很多小貼士,提醒大家不要忽視寫作中的一些重要細節:比如在之前,通過畫圖清晰地表達想寫的故事;利用“清單”組織文章的骨架;選擇咖啡館這種溫馨的場所進行寫作,用簡短的語句記錄回憶等等。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在什么場所,進行什么樣的寫作,最終還是要歸于平靜,放下寫作中穿梭的情緒。
最后,作者對他所欣賞的作家、詩人、禪者等的寫作方式和風格進行了推薦和點評。這些“書寫者”被納塔莉·戈德堡統稱為“老師”,包括:王維、海明威、溫迪、一休和尚、永平道元……。他們的共同特點是“用詩歌的方式描述愛”,為作者從一開始推崇的“僻靜寫作”打上了詳盡的注腳。
王維:詩,唯一的真實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多詠山水田園,被稱為“詩佛”。他從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尋求寄托,他自稱"一 悟寂為樂,此生閑有余"(《飯覆釜山僧》)。明代胡應麟稱王維五絕"卻入禪宗"。從“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辛夷塢》)”和“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兩首傳世名作來看,王維詩滲禪意,流動空靈。一切都是寂靜無為的,虛幻無常,沒有目的,沒有意識,沒有生的喜悅,沒有死的悲哀,但一切又都是不朽的,永恒的。正如胡應麟《詩藪》和姚周星《唐詩快》所評:使人"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不謂聲律之中,有此妙詮"。透過這種虛幻無常,以詩的語言表達出來的不朽和永恒的狀態,納塔莉·戈德堡將之評價為“唯一的真實”。
海明威:未說之言
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錯綜復雜,先后結過四次婚,是美國"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中對人生、世界、社會都表現出了迷茫和彷徨,晚年在愛達荷州凱徹姆的家中自殺身亡。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是一部融信念、意志、頑強、勇氣和力量于一體的書,它讓人徹底懂得了打不垮的堅不可摧的精神力量究竟是個什么樣。它圍繞一位老年古巴漁夫,與一條巨大的馬林魚在離岸很遠的灣流中搏斗而展開故事的講述。 完美地體現了作者所說的“你盡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的思想。海明威未說之言是什么呢?我想,那一定是人不敗的力量源泉之所在。
永平道元:用整個身體寫作
道元和尚(1200-1253)是日本佛教曹洞宗創始人,發明“照默禪”,也是日本佛教史上最富哲理的思想家。道元禪師早年出家,曾在比教山習天臺教義,后至京都建仁寺謁見弘傳臨濟禪法的榮西禪師。后為得開悟,不畏辛勞,從日本到中國求法。歷游天童、阿育王、徑山等著名寺院。后回天童寺謁新任住持如凈(曹洞宗第十三代祖)。隨侍3年,師資相契,受曹洞宗禪法、法衣以及《寶鏡三昧》、《五位顯法》等回國,開啟了在日本的弘法傳禪之路。他的會禪要訣是“只管打坐”。著作皆在四十七歲之前完成,有《正法眼藏》九十五卷、《永平清規》二卷、《學道用心集》一卷、《普勸坐禪儀》一卷。四十七歲以后已無執筆,與弟子等確立僧團,充實生活內容。五十四歲圓寂于京都,遺偈云:“五十四年,照第一天。好個崩跳,觸破大千。渾身無覓,活陷黃泉。”怎么叫“用整個身體寫作”呢?或許指道元禪師求法證道、弘法傳禪歷經千山萬水,與其洋洋灑灑的著作相互發揮,整個生命行腳用心互相參究,實踐總結相互印證。
分析到這里,不難發現,“僻靜寫作”可以稱為一種“禪修”的方法。禪修前的準備講究調身和調心。“僻靜”包含的放松和專注狀態的達成是調心,“寫作”這個行為的開始則是調身。“僻靜寫作”開始后,需要做到:手不要停地接受和表達心智當下的狀況,允許自己寫出全世界最爛的文字而不逃避,精確地表達概念,減少控制。這般,你直接穿過了那些重復的、著魔的思考,把心事寫下來,因為說過了、做過了、表達了,你更能理解這些心事和想法,從而消除他們,或者將它們整合到你的神經與肌肉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