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創作者來說,最大的成就莫過于得到大眾的認可,一眼就知道:這是×××的作品。
但能擁有此榮譽的畢竟是少數,更多的是如我這般辨識度很低的創作者。冥思苦想的一段話,可能還不如別人的ctrl+c、ctrl+v得到的關注度高。
這對于只關注自己創作而不懂運營的人來說是很痛苦的,不僅無法用創作保障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還嚴重打擊創作熱情。
每天看著慘淡的閱讀量,都會對自己的能力質疑一遍,懷疑自己是否適合繼續做下去,周而復始,直至憔悴放棄。
為了鼓勵更多草根的創作熱情,公號提出“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這無疑是給長期生活在地下室的創作者帶來曙光,拋掉過往,整裝待發。
一夜之間,公號如雨后般瘋長,窮盡畢生所學,只為得到“原創”的盔甲,但很快也就發現,“盔甲”遠不如“華麗禮服”來得討喜。維護“盔甲”的成本實在太高,每一片精心打造,最后還是不堪一擊;“禮服”就不一樣了,即使它到處拼接,但每一面看起來都很漂亮,只想贊美,不忍抨擊。
當有一天你發現自己寫的東西無縫鏈接在別人的文章上的時候,你在氣憤之余還有點慶幸自己:長期維護的“盔甲”終于可以派上用場了!
于是你各種截圖,找出對方抄襲的各種蛛絲馬跡,與抄襲者各種論戰,宣誓自己的主權,到最后發現:根本沒用。
即使你勉強混成大號,也只不過是把這場論戰拉的長一點,如最近的“毛利撕胖少女晚托班洗稿”,不過是把聲勢造得大點,人家該洗的洗,該賺錢的賺錢。
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都有“原創”這個盔甲,還能這么的肆無忌憚?
因為從一開始,公號在給你點甜頭時,對餓狼也采取不鼓勵不打擊的不作為方式。
如果這樣的話,我們一開始努力爭取的“原創”標簽又有什么用?
騰訊告訴你是有用的,只要對方引用你的內容超過70%,就無法在未獲得授權的情況下發布。
70%是什么概念,基本上一篇2000來字的文章,改個例子倒個序什么的,分分鐘鐘也可以標“原創” 發布。個體是小,但品牌?對不起我沒看到。
就像前幾天斑馬因文章被洗稿,在自己公號說的那樣:
所以如今,無論大號小號,維權的唯一方法就是親自下場撕逼。但凡有合法的維權渠道,誰愿意浪費這個時間?
有時間看不下去的討伐一番,沒時間看破紅塵的,你想怎樣就怎樣吧,畢竟關于抄襲,源遠流長。
到最后,我們不得不承認,創作者的弱勢不是一個“原創”就能重振旗鼓的。
力爭沒卵用,放棄權益獲取片刻安寧,還被倒打一耙:活該你被洗稿;活該你這么廉價;你也別眼紅我賺的盆滿缽滿,能賺錢才是王道,我能獲得騰訊3000萬融資,你能嗎?
沒錯,獲得融資的就是那個江湖號稱:“沒有被差評君抄襲過的記者都不算是真的科技記者”的差評君。
是的,去年5月霍炬聯合品玩多名同事發文斥責差評洗稿事件
(http://www.pingwest.com/chaping-hehe-da/),以不了了之收場。差評繼續改洗稿的洗稿,該獲得投資的投資,一帆風順。
潘亂說騰訊沒有夢想,正在喪失產品能力和創業精神,變成一家投資公司。
我不懂投資差評能為騰訊帶來多大的利益,但當曾經那個宣稱為原創站隊(雖然起的作用非常有限),為版權保護做出努力的平臺,毅然決然的用錢為“洗稿”投票,不免讓人有點心寒。
騰訊用“原創”吸引我們過來,到最后卻不得不為洗稿買單。他在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
「洗稿沒事、洗稿能壯大、洗稿的代價幾乎沒有。」
所以那些整天吵吵著文章被誰給洗了的作者,就安息吧,別指望騰訊投資者理解你創作之苦。也別整天苦逼的整那些有的沒的啦,一起“洗”吧。
就像三表在文章里提到的那樣:
騰訊這個投資開了一個非常差的先例,直接導致微信搞了幾年的所謂原創標識努力失去價值。我雖然覺得它原創標識的做法還要優化空間,但還是認為那是一種推動版權保護的努力。但現在這個投資,直接宣布支持洗稿!
是的,騰訊在談投資差評時還說:支持原創,不會給特殊照顧。
至于怎么支持,我們就且“洗”且等待吧。